七月七晒衣晒书的由来是什么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从现有的史料看,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虽然“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隋唐官方的晒书之举却少见于史料。宋代的晒书会则引人注目。有关宋代晒书会的情况,宋人的笔记中已有记载,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说“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侍从皆集,以爵为位叙。”
另据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南宋陈骥《南宋馆阁录》和南宋逸名《南宋馆阁续录》等书记载,宋高宗绍兴、宋孝宗淳熙以及宋宁宗庆元年间都有“晒书会”这样的文化活动。宋代曝书会一般由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主持,由临安府具体承办。时间多在七月五、六、七三日。
从相关史料南宋多于北宋的事实来看,似乎南宋比北宋更重视晒书。其中原因主要是南宋都城杭州地处东南,潮气很重,晒书在当地历来是一种习惯性的活动,官方亦然。宋代如此,元代也同样有晒书之事。明代时官方藏书的管理松弛致使“阁臣词臣,俱无人问及,渐以散佚”,官方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得到延续。清代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宋代那么规范、大规模了。
七月七晒衣晒书的由来是什么
夏季特有的炎热阳光,又促成了另一项七夕的习俗,即晒书、晒衣的习俗。
“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起源于汉代。据说汉朝建章宫附近,有个叫太掖池的地方,池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到七月七的时候常见到宫女们在晒衣服。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炫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籍就极为瞧不起这种作风。
据说七月七这天,当阮籍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籍则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大布犊鼻裤,即大裤衩曝晒,与绫罗绸缎相抗,予以嘲讽。
有人问阮籍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就是晒衣的著名典故。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作诗《牵牛织女》,提到了晒衣风俗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同为唐代诗人的沈佺期在诗作《七夕曝衣篇》,对晒衣风俗的记述颇详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汉代登楼晒衣服的风俗到魏晋时,演变出晒书的习俗,并受到读书人的无上推崇。据史料记载,曹操请司马懿出山为仕,那时候的司马懿纵览天下形势,见汉朝国运凋零,不愿在曹操手下为官,但又忌讳曹操权势,不敢轻易得罪曹操。于是,司马懿就假装自己有风痹病,身体行动不便,无法上任而推脱了曹操请他出山为仕的好意。曹操是位奸雄,生性精明、颇爱猜忌,如何轻易相信司马懿的推托之词?于是,曹操派亲信监视司马懿的一举一动,并下令,如果发现司马懿和他的说法不相符,就立马抓捕他。
司马懿也不是那么好对付,他是个政治家,也是个表演家,将病装得简直毫无破绽,无懈可击,几乎连每天监视他的曹操亲信都开始深信不疑了。眼看着曹操就要召回亲信,不再打算继续监视司马懿了,可是此时恰逢七月初七,司马懿竟不免随俗,在家中晒起了书。当时曹操的亲信早已掉以轻心,并没有留意到在后庭晒书的司马懿。如果天气一直晴朗的话,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可偏偏事有曲折,大概是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聚痛哭了吧,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司马懿听到雨声,立刻从床上跳起,奔到后庭亲自收书。他那敏捷的动作,如何像一个身体行动不便的病人呢?而这一切,尽收曹操亲信的眼底。
亲信立马回去将这件事情禀报了曹操,曹操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没办法,司马懿只好乖乖地遵命回朝了。装病中的司马懿都随俗晒书,可见这一风俗在当时是多么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