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教师节
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么古代有教师节吗?在哪一天呢?古代的教师节和孔子有莫大的关系。在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会请教师们吃饭,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等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每到这一天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并且,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孔子诞辰祭典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在这天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国子监,元明清三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
古代教师称呼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教授、助教、博士等等……那么,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称呼和古代是表示同样的意思吗?
博士
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在古代,早有博士一词。博士在古代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叔孙通,秦汉时期的博士。在刘邦时代,孙叔通废除秦的仪法,代之以改良版的三王五帝历法礼仪,在中国古代史上详细对叩拜、觐见做了充分的界限规定,分别按不同人员的等级做了不同要求,让封建帝王感受到身份的尊贵。叔孙通不仅影响整个汉朝,也让后世朝代都确立儒家的正统思想的地位。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教授”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武帝时,官府设立“太学博士”一职,教授学生。这时的“教授”,是一个动词,意为传授知识之意,
助教
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师的意思。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古代助教是学官名,级别虽然不高,却涉及到方方面面。最早设于西晋咸宁二年,主要职掌协助国子监祭酒和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宋代废止。到明清,仅设国子监助教
古代“教师”资格证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奇事网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由于考试过严,全国州、县的教授数量明显减少。
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求学路上,尊师是最难的,却也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