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价值意义
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里程碑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书法艺术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清代武亿评价“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体代表;褚遂良《伊阙佛龛碑》是唐楷书体典范,与宋真宗《龙门铭碑》并称龙门书法艺术“双璧”,为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 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对外影响
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则天。武则天在洛阳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刻卢舍那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传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于是日本奈良东大寺随之建立,内部亦供奉“卢舍那大佛”。
修复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利用“遗产保存日本信托基金”实施的无偿援助项目,由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方合作实施,旨在对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进行保护和修复,项目总经费为125万美元。
项目于2001年11月签字,2002年1月正式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2年1月~2005年2月)主要是对龙门石窟进行地形调查、地质勘察、环境观测、病害监测等数据资料的收集,试验材料、工艺等;
第二阶段从2005年3月开始,重点是以3个实验洞窟为对象,进行保护修复施工。专家经过研究龙门石窟各洞窟的资料,选定了能代表洞窟低、中、高位置,位于南、中、北区域的三个洞窟,分别为西山石窟北部的潜溪寺、中部的皇甫公窟、南部的路洞。
2007年8月9日下午,专家组通过了设计方案,甘肃铁科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程公司中标,待设计方和施工方进行技术交接后,施工将立即展开。考虑到龙门石窟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专家组要求,先对潜溪寺展开修复保护工程,待设计方案经过实践确认可行后,再在两个洞窟展开,进而找到最科学的龙门石窟洞窟修护保护方案。
数字复原
龙门石窟研究院提出“回归历史,再现芳华”数字龙门的主题构想,采用数字技术对石窟文物进行虚拟修复,针对文物本身遗失或损坏的部分,利用文献资料、图像信息,按照一定规则对其进行修补,复原其历史样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游览体验。近日,数字技术揭开洛阳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