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鼻祖检验女尸,规定隐秘部位一定要细看
还记得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和《大宋提刑官》里的刑侦断案的神奇手法吗。有没有怀疑过剧中法医们的断案手段?今天,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焚尸验喉判断是否烧死
《大宋提刑官》中,为判断尸体是被杀后焚尸,还是被烧死的,法医宋慈将尸体喉部切开,气管中没有烟灰则说明是被杀后焚尸;而气管中有烟灰和烧烫伤则说明是被火烧死的。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因为火灾时活人会吸入大量热空气、烟雾,造成呼吸道和肺部的损伤;而没有呼吸的死人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古代还有被烧死的人“腮部发红,面呈芙蓉色”的说法,这也是对的。如果人是被烧死的,由于火场里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吸入后,血红蛋白跟一氧化碳结合变成碳原血红蛋白,碳原血红蛋白颜色鲜红,所以从尸体上就能看到颜色很鲜红。若是死后焚尸就不会有这个现象。
红伞验尸确定生前伤势
红伞验尸的情景在很多影视剧中出现过。把一具尸骨洗净,按次序摆放到竹席之上。挖出一个地窖,里面堆放柴炭,将地窖四壁烧红,除去炭火,泼入好酒两升、酸醋五升,趁着地窖里升起热气,把尸骨抬放到地窖中,盖上草垫。大约一个时辰以后,取出尸骨,放在明亮处,迎着太阳撑开一把红油伞,进行尸骨的检验。如果骨断处有红色,说明是生前被打断的;骨断处没有红色,则是死后的损折。死者的死因也就明了了。
这种做法是很科学的,在当时是非常高明的一种办法。基本原理是红油伞将红色之外的可见光全部挡走,长波的红外线就透过伞照在骨头上,如果骨头上面有伤,即骨头里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受红外线一照射就明显地显现出来,而在没有照射之前就看不大清楚。跟现代刑侦中侦测血迹的“荧光反应”原理很相似。
银针试毒易造成冤假错案
用银针试探尸体是不是中毒而死的,这在很多古典小说中是很常见的情节。事实上,这个方法直到民国时期还在沿用。
银针碰到某种毒,确实会变黑。比如碰到砒霜,银就变黑。除了毒以外,银遇到其他一些物质也会变黑。因为凡是腐败的尸体都会产生硫化氢,硫化物与银化物相结合会生成呈现黑色的硫化银,所以银针呈黑色与死者是否为中毒身亡没有直接的关系。用银针判断是否是中毒,是不准确的,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滴血认亲无科学依据
提起亲子鉴定,很多人会想到古代小说上常常提到的滴血认亲小孩的血跟大人的血如能够溶在一块,双方就是亲子血缘关系,否则就不是。其实这种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在这种鉴定过程中,亲子关系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不是亲子关系的血液常常能融合。
《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找来玉娘亲生父亲的骸骨,以滴骨法检验。玉娘刺破手指,指血很快渗入骸骨中,确认玉娘与死者有血缘关系。
这种“滴血认亲”的鉴定方式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无论是不是有血缘关系,如果血液滴在骨骼光滑坚硬的骨密质上,就不会渗入;如果滴在骨松质或被腐蚀的骨骼上,就可能被吸收进去。到目前为止,血缘关系的准确认定还只能通过DNA鉴定。
颅骨藏沙根本不可能
《大宋提刑官》某集中宋慈曾根据死者颅骨内是否有泥沙流出,来断定死者是生前溺水还是死后抛尸。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颅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只连接脊椎,而不会跟呼吸道、消化道相连。简言之,人吃的饭、喝的水是不可能进入大脑的。,一个活人掉进水里,水和泥沙等物质只能进入人的消化道或者是呼吸道,而不会进入颅骨。
在现代刑侦中,判断死者是否是溺水身亡的办法是检验尸体血液中是否含有硅藻。因为水中都含有硅藻,硅藻会随着人吸进去的水进入血液。在窒息的六七分钟时间里,心脏会把含硅藻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宋慈检女尸遮盖隐秘部位要细查
《大宋提刑官》中的宋慈制定了一条标准,无论案发何处,检察官员都必须“躬亲诣尸首地头”。即便是尸味难闻,臭不可近,官员也“须在专一,不可避臭恶”。
可是在宋兹之前,南宋深受理学思想影响,遵守“非礼勿视”、“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教条。在宋慈之前,检验尸体时,总是把隐秘部分遮盖起来。
同样是学“唯心主义”哲学的宋慈,在做尸检时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唯物主义者,重视实践。他告诫当检官员切不可令人遮蔽隐秘处,所有孔窍,都必须“细验”,看其中是否插入针、刀等致命异物。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应抬到“光明平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