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墙:中国城市住宅区“封闭史”
近日,国务院印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因为事关民众切身利益,政策出台后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
在这争议声之外,还有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多数城市居民的住宅小区,为何长期都是封闭的?
皇权时代搞闾里制,把住宅小区封闭起来,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波大规模的城市居民住宅封闭潮,究其原因,各有不同。第一波住宅封闭潮,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闾里制。简单说来,就是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闾;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来控制和管理内中居民(如入夜后居民禁止上街)。这种制度起源于先秦,至隋唐进化为控制力更强的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居民区共划为108坊。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管理极为严格。
北宋定都汴梁后,工商业很发达,严格控制居民人身自由的里坊制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清明上河图》中那种与今天的商业街很相似的街坊制。城市居民自此不再被政府用高墙圈禁。至满清入关,因为政权不自信,北京城居民的住宅,才又被栅栏分割、封闭。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初北京,内城有大小栅栏1100余座,外城有大小栅栏440余座。栅栏门晨启昏闭。清朝中叶以后,栅栏渐渐消失,唯前门大栅栏这样的名称流传了下来。①
唐代长安城示意图。青龙坊、教化坊等,乃是人身控制相当严苛的封闭住宅区50年代开始兴起封闭的单位大院,一度容纳近八成城市劳动力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建造封闭住宅区,是1949年后兴起的单位大院。机关、工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都可以根据其人员规模、行政级别等,分得一块城市土地和一笔包含住房、饮食、医疗、教育费用在内的建设资金。各单位将土地用高墙一围,在内部自行规划办公、居住资源,工作、生活高度一体化,就成了一个个单位大院。②
之所以要搞单位大院,有两个原因。第一,四九建政后,大量的实力部门进城,需要安置,跑马圈地建大院,是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需要强化劳动者对单位的依附性,集工作、生活于一体的单位大院遂应运而生。有统计显示,到1975年,城市劳动力的78.2%,都住到了封闭的单位大院里。
单位大院的坏处也显而易见。大院高墙厚门,不但排斥外单位,在财政与管理上也独立于其所在城市,形同割据。无论大院内部如何精心设计,其存在,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而言,都是巨大的障碍。195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借苏联专家之口,小心翼翼地批评每个单位都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自成一个小天地,是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③1957年,他又以向苏联学习城市建设经验为掩护,呼吁城市建设要有一个统一规划,不能任由单位大院自行其是。但这类呼吁没有任何作用。北京市委1954年向中央告状各单位大院在城内有空就挤,遍地开花;在城外则各占一方,互不配合,现在这种现象,必须停止!④这种来自城市方面的抗议同样无效。196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向中央提交《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报告》,无奈说道由于建设计划是按条条下达,各单位分别进行建设,北京市很难有计划地、成街成片地进行建设,至今没有建设一条完整的好的街道。不少单位圈了很大的院子,近期又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⑤
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对大院圈地破坏城市整体规划深感痛心90年代后的小区封闭潮,与社会治安关系深,非只是富人追求特权
第三次大规模建设封闭小区,是90年代之后的事情。有统计称1991-2000年间,上海将83%的居住小区封闭了起来;同期广东封闭了54000个居民区;深圳2001年持有商品预售许可证的楼盘里,95%是封闭社区。⑥
有一种想的声音认为,这波小区封闭潮,是有钱人在追求特权,想把自己和其他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但档案资料,却更多地将主要原因指向了社会治安。譬如,《人民公安》1996年刊登报道《封闭小区好》,其中写道
1995年2月以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展览路派出所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治安状况,选择朝北、朝南等十个治保会进行了小区封闭管理的防范试点,收到显著效果。在派出所的直接领导下,十个治保会迅速行动,有的召开群众大会,介绍治安形势,用身边的事例宣传封闭小区的优越性,有的逐门逐户反复宣传动员。封闭小区建围墙、修栅栏、设传达室都需要资金,这对于治保会来讲确是一道难题。为此,派出所同治保会一道积极想办法。目前10个小区的42个路口已封堵14个,实现了封闭小区的第一步。一年来10个封闭小区治安状况、公共秩序有了明显改观,自行车案件下降幅度达91.5%,刑事案件发生3起,下降85%,机动车全年无一丢失,穿插小区人员明显减少,商贩基本看不见,过去噪杂、混乱的叫卖声消失了,代之是宁静祥和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⑦
类似这种由基层派出所出面,动员民众将原本开放的小区封闭起来的事情,并非个案。2002年,《北京宣武年鉴》在关于公安工作的中说道继续推行居民小区封闭式管理,先后在白纸坊、大栅栏地区进行科技创安工作试点。全区建成封闭小区116个,使用技防手段的小区29个。2006年,《北京通州年鉴》上一年度公安工作的成绩,也提及全区封闭小区达293个。北京丰台区公安局2008年度的工作展望中,也有二是加快推进小区封闭工作。对23%尚未完全封闭的小区加紧封闭工作的内容。其余如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翻查其各区县年鉴,均可在公安工作的条目下,找到推行封闭小区的内容。⑧换句话说,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开发商乐衷于建设封闭商品住宅,民众也乐意购买封闭商品住宅,并不是有钱人在追求特权,而多只是在寻求一种最基本的安全感。否则,该如何解释前述公安工作的成绩呢?
不过呢,推进封闭小区,在基层派出所是成绩,在另一些基层部门如居委会、计生机构看来,则未必。海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06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指责高档封闭住宅小区一度成为违法生育的避风港,原因是很多封闭小区只有业主委员会,没有居委会,游离于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范围之外。其调查发现,大部分已建居委会的小区能够掌握育龄人口数,而大多数未建居委会小区则没有进行统计。⑨此中意味,无疑是深长的。
业主委员会被居委会刁难以致难产的新闻时有发生注释
①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P65-74。②(澳)薄大伟,《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P141-142。③梁思成,《苏联专家帮助我们端正了建筑设计的思想》,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2日。④郑天翔,《加强首都建设的计划性和统一性》,1954年11月。⑤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 1964》,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P186。⑥宋伟轩,《中国封闭式居住模式的源流、现状与趋势》,收录于《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⑦李振涛、路全庆,《封闭小区好》,《人民公安》1996年第18期。⑧参见《北京宣武年鉴2002》,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P170。《北京通州年鉴 2006》,方志出版社,2006,P199。丰台区调研成果选编(2007年度-2008年度),丰台区委研究室,P130。⑨海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海淀区高档封闭住宅小区人口计生工作的现状调查》,收录于《2006年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调研报告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