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尘日的习俗介绍

考古发现 2023-11-22 07:58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接下来是奇事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扫尘日的习俗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扫尘日的习俗介绍

  每年从农历小年(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汉族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扫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扫尘日的春节年俗

  扫尘

  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汉族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门画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

  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朝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朝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之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

  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后来,这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奇事网以上就是扫尘日的习俗介绍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