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原为配饰
每到传统节日春节,长辈往往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希望晚辈们在新的一年中大吉大利,健康平安。压岁钱的习俗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但压岁钱最初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目的也不是祈福,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中国的汉代,它最初的名字叫作压胜钱,也称大压胜钱。这种钱币不是用来流通的,也不能当钱花,而是一种用来观赏的、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压岁钱正面一般铸有吉祥用语,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万岁、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则铸有各种民间瑞兽祥鸟的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蝙蝠、鹿等。
当时,人们对压岁钱有一种美好的寄托,这源于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专门在大年三十夜里出来活动,偷偷地潜入百姓家中,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凡是被祟摸过头的孩子,就会头痛发热,变成傻子。于是,家家三十晚上都点着灯彻夜不睡,谓之守祟。
有一对老夫妇老来得子,视若宝贝,三十晚上怕祟来伤害孩子,便拿出8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后就把8枚铜钱放在枕边后睡去。半夜,一阵阴风过后,祟潜入老夫妻家中,吹灭烛火,伸手去摸孩子的头,结果枕边突然迸发出8道闪光,把祟吓得夺门而逃!此事不胫而走,人们便认为那8枚铜钱乃是八仙化身来保护孩子的,因祟与岁同音,后来人们便将守祟称为守岁,并在大年三十晚上给孩子一些铜钱,以祈求平安。
宋元时期,过春节时,长辈都会给小孩一些铜钱,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这种风俗一直盛传不衰。明清时,压岁钱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因铜钱是线串的,所以古时民间也称压岁钱为串线。晚辈们将长辈赏赐的压岁钱像玉佩一样佩戴在身上成为一种装饰品,以用来辟邪保平安,也表示对长辈的一种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逐步向钱上过渡。民国时期,压岁钱的配饰、辟邪功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真正的货币,变成了大年三十压岁时,长辈发给晚辈的福利钱红纸包上一百文铜钱,寓意长命百岁;包上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压岁钱不再佩戴,而真正用于货币流通,担负起了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现实功用。近现代,纸币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压岁钱才真正成了今天我们眼中的压岁钱。
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