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年糕”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

考古发现 2023-11-22 07:59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春节在尧舜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称祀,周代时叫年。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不仅历史最悠久、礼仪最隆重,而且更是一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的饕餮盛宴。一年之中,过节的食品最为丰富、精致。饺子之外、年糕也是春节众多食品中的主角之一。

大概从汉代开始,春节节庆从立春过渡到了正月初一,故称元旦。所谓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西汉时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相延至今。新年前一天为除夕,为月穷岁尽之日。除夕与元旦(春节)适逢岁月轮回的枢纽,特别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历来受到了讲求慎始敬终的传统社会普遍的重视,成为汉文化圈内最大最重要的节日。

品尝美食自然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大约自汉代起,元旦(春节)期间大吃大喝已成风气,据《汉官仪》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记载,汉制规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给皇帝朝贺,称为正朝,皇帝便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饮宴欢度佳节。此后,在魏晋至唐,元旦朝贺,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如曹植《元会》诗中描写三国魏时元旦朝贺宴会云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晋时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不但要请客吃饭,还要给百官加工资。

其实,品尝美味佳肴在元旦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已经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年夜饭还要泼洒在马路上,除旧迎新。唐人有守岁的习惯。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迎新,一直要等到元旦来临,整个除夕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酒宴中消磨度过。长安宫廷会摆下守岁宴席,皇家子孙与部分臣僚要陪皇帝共度良宵。唐代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写到,年三十这天要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里也说,除夕之日要家家饮宴,笑语喧哗。至于清代吴县人(今苏州)顾禄所著《清嘉录》里,更是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连年夜饭的名称也出现了。

早在明代,在广大北方地区,饺子已经是春节期间当之无愧的主角。饺子在明宫中被称为扁食。按照明代天启年间的大太监刘若愚的宫廷杂史《酌中志》的说法,正月初一这一天,明朝人在五更时起,焚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北京皇城宫内人将门杠向院内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千金。然后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这种扁食即后来的饺子,后世称为更岁饺子,谐音更岁交子。在新年到来的子时食用扁食,有着庆贺与祝福的意义。有的饺子内包着一二枚银钱,吃到这样的饺子就表示得到吉兆,此人新年大吉。到了清代,按照富察敦崇(晚清文人,生卒时间不详)在《燕京岁时记》里的说法,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食之,谓之煮饽饽(饺子),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这话就有些夸张了,改成北国皆然就妥贴多了。这里的国,也许特指的是京城。不过,虽然这本《燕京岁时记》参考引用了不少先人著作,包括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富察敦崇可能没有注意《酌中志》里还有另一个说法,明朝的北京人也有不吃扁食而吃年糕的。这些人新年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后,就要吃黍糕,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较之《酌中志》稍晚,崇祯年间记录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也已经明确地说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可见明朝时期年糕已经是帝都新年的时令佳品。

那么,年糕是从何而来的呢?年糕是糯米做的,年糕的食俗自然也是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今属宁波市)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的水稻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江南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了。江南水网密布,适宜水稻生长,古时候,这里出产的优质水稻往往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

另一个传说也把年糕的诞生与盛产稻谷的江南联系了起来。传说,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公子光(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公元前514年)以显示他的功德。城垣建成后,吴王以为有了坚固城池便可高枕无忧。见此情景,伍子胥深感忧虑,嘱咐下人我死后,如国遭难,民饥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后来伍子胥惨遭诬陷,自刎身亡,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今苏州)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随从众人想起伍子胥的嘱咐,便带领城内居民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用泥土做的, 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砖。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暂时度过了饥荒。这就是苏州民谚所谓的拆了相门城,救了姑苏人。吴人敬仰伍子胥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都用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

这个说法未必就是事实,不过以米制糕团的确是久已有之。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饵谓之糕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称作白茧糖的米糕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粢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也就是说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粢,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跟今天上海的传统早点粢饭糕倒有几分相似。

在同一时期的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里,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已经出现了。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做法跟今天的年糕已经有些接近了。

到唐代,洛阳地区出现了在正月十五食玉粱糕的风俗(见《云仙杂记》),这大概是目前已知的关于春节期间吃糕的最早记载。又根据《析津志辑佚》记载,元代大都里,正月初,人家以黄米为核糕,也算是春节期间吃糕。到了明嘉靖年间的《姑苏志》中有二日食年糕,曰撑腰,标志着年糕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之中。

    共2页:
  • 12下一页
奇事网以上就是春节吃“年糕”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