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

考古发现 2023-11-22 07:59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在基础教育中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疏离了自己的文化之母。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

  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大师到庶民,大都有过小时被父母搂在怀中,课读《三字经》《千字文》或浅显古诗的温馨记忆。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火相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那么,当孔夫子的故乡飞入航天时代,是否就不再需要三坟五典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了呢?习近平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分沉重。他很不希望把经典的古代诗文都给去掉,换成西方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应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眼下的基础教育,国学的浸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们时常追思先贤,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指战员,抑或是领导干部,业余都雅好诗书,那份修养,要么是自小偏得的家教,要么是源于幼学根柢。如李四光、陈毅们,都自小浸润在国学氛围之中。当时的基础教育,凡学问均为国学。后来,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不得不退了一箭之地,才缩头缩脑起来。

  而今,世界被一网打尽,孩子们目迷五色,连教育界也有些迷失。曾被文革撼动的国学根基,如今又被各种诱惑渐次蚕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零星古诗文,中小学生已经鲜有亲近国学的机会,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离国学更为遥远,他们对诗词、书法、雅乐的隔膜,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现状,颇令人扼腕。要知道,那些美妙蕴藉的诗词诵读,不独培养出中国孩子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所谓文化基因,记录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一个曾经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无暇回顾而失落了国学,或还能理解,,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对文化基因的追寻甚至重建,就迫在眉睫,必须从孩子开始。否则,一代在基础教育中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疏离了自己的文化之母。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

  教育的功用,是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地认识文明的价值,为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服务。在时代的新进步中,新一代肩负重任,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一道,为人类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请在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缘被中华文明的薪火淬过,让那一片源于屈陶李杜、飘自王杨卢骆的清风朗月,在新的时代,继续吹拂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满溢充实,让下一代依然优雅如瓷、坚韧如丝,让这份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奇事网以上就是教材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