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乐器 瑶族的民族乐器都有什么
有吹奏乐器
包括笙、芦笙、笛子、管子、巴乌、唢呐、箫、埙、葫芦丝
弹拨乐器
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
拉奏乐器
包括艾捷克、马头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三弦
打击乐器
包括编钟、云锣、磬、鼓、锣、钹、木鱼
其中最为熟知的就是瑶族长鼓,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
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
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
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瑶族婚礼有繁有简,形式多样。广西金秀拉珈瑶和花兰瑶的婚礼最为简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不请客,不送财礼,也不敲锣打鼓,更不燃放鞭炮。,女方既不请客,也不做嫁妆,而且结婚仪式是在夜深人静时举行的。也就是在接亲那天晚上天黑时分,男方派几个女青年带上五斤猪肉、五斤酒和五斤大米,悄悄地到女方家去。女方的家人与接亲者同桌吃一餐便饭,就点着火把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去了。男方家人三更半夜与新郎、新娘和接亲者及几个近亲的长辈同桌吃一餐便饭,婚姻大事即宣告结束。
在广西三江县,老堡、文界一带地区的红瑶青年男女结婚仪式更是独特。他们是背着女方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举行结婚仪式的。婚礼过后才派人同新郎、新娘带上两只鸡和十二斤喜酒前往女方家报喜,并赔礼道歉。女方父母只好默认这门亲事。实际上,女方父母不是绝对不知道,只不过是一种婚俗罢了。他们婚后,妻子“不落夫家”。每逢年过节或农忙时,丈夫才去接妻子回家住上几天。之后又返回娘家去了。等到妻子有了身孕,产前才到夫家生活。
拜堂仪式,在勉瑶中尤其盛行,且隆重。即结婚之日,男方派数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女方也派数位男女送亲去男方家。
新娘在送亲路上,夫家张灯挂彩办法事“招五谷”,跳《迎兵舞》。《迎兵舞》主要是模仿古代军队出征时骑马、射箭、背刀等动作。意思是今天是个大喜日子,新人就要进屋,招来五谷财气。主人担心招五谷财气时把邪气晦气也招进家里来,于是就让法师跳《迎兵舞》进行驱赶,使家里保持干净,就是“踢兵归坛”,收归兵马。这是新娘还没有到来时夫家要做的事。 在瑶村,新郎家的婚礼会交由一位有经验的瑶族长辈负总责,这位长辈被称为“厨官”。,出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娘家的这位负责人,有不同的规定。如果是长女出嫁,就由大舅负责,如果是二女儿出嫁,就由叔伯的长子负责,如果是三女儿出嫁,就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负责,这个负责的人在瑶族被称为“座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