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扇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白族茶道里
提起乳扇,凡是到过云南大理的人都不会陌生,在宴席上、闲时品三道茶时或步入农家小院,你都能品尝到乳扇,以至在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乳扇,是一种呈扇形的高级乳制品,分乳白、乳黄两色。它含有较高的脂肪,营养价值高,醇香可口,是白族群众招待客人的上等菜,也是白族传统的名特食品。白族群众请客送礼,探亲访友,都是少不了它。
乳扇,主要产地在云南大理州洱源县邓川一带,也叫邓川乳扇,1563年杨升庵编纂《南诏野史》就有记载。到清代,在邓川一带,已是家家会制作乳扇。
乳扇,加工制作时,先在锅内盛些酸水煮热,然后在煮热的酸水里放入一木勺鲜奶,待些时间,即用一双筷子般粗的两根小木棒把鲜奶调作,乳水慢慢成块后,取出拉制成扇形薄片,挂在用竹竿做成的乳扇架上,晾干即成成品。
虽然整个制作过程简单,但若一疏忽,那就成了废品,也就不可食了。
邓川乳扇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煎、烤、烫、烩、炸、煮、炒、生皆行,哪种烹饪都可口。生食加糖,味美酥香。如果油煎后撒放少许盐,吃起来脆甜可口,另有一味。白族礼俗“三道茶”的第二道茶中,人们把乳扇揉碎放入茶内一齐品尝,既品到香茶又尝到乳扇,那是别有风味。由于乳扇食法很多,且又是滋补品,很受人们喜爱,不论是来大理探亲访友的人或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要在品尝之余带上几斤乳扇,馈赠亲友。
云南与茶有着太深的渊源。云南不仅是茶树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茶马古道的发源地。云南人爱喝茶,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这一点在寻访大理白族三道茶时感觉尤其深刻。
在著名的大理苍山脚下,一群好客的白族人把我们引入了一白族茶楼内,用当地最标准的“三道茶” 迎接我们的到来。
第一道茶谓之头道苦茶,此喻人生应当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先将优质绿茶放入砂罐用火焙烤,待茶叶烤黄发出香味后,冲入少量沸水,等泡沫消失后,用火煨片刻,当茶水呈琥珀色时,倒入茶壶。二道茶,象征生活应当先苦后甜才有意义,在砂罐中注入沸水,加上白糖、核桃仁、芝麻面等,煮后饮用。
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和红糖、蜂蜜、桂花、米花、花椒等物,饮时感觉口颊香甜而又略带辛辣,使人精神爽然,即寓意事业开拓成功令人回味无穷的第三道茶回味茶。
寻访组在茶楼特制的长木凳上坐定后,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气定神闲的坐在表演台的中央,其余六位白族青年分成两组开始“三道茶”仪式。
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嘉宾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原为古代南诏王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礼,后来流传到民间,经保留和发展延续至今。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