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长大后的距离
篇一 : 长大后的距离
从何时起,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能回家的次数愈来愈少了,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从何时起,与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朋友同学相聚畅所欲言的机会再也找不到了,只能偶尔在短信中互赠简单的问候;从何时起,掏出手机翻开电话簿却不知所措,反复翻转电话簿却不知道能发短信给曾经的那个谁,又该发送些什么样的信息呢?不,还是不打扰了吧,都那么久没联系了也许都不记得了。。。。。那一刻我像个懵懂的孩子,懵懂得只剩下失落和心酸。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不知道从何时起,曾经熟悉过的的温馨的过的快乐过的一幕幕都渐渐离我远去,这距离有多遥远,我说不清道不明。到底是哪里出错了,是因为长大了的关系?是成长的代价还是必然?还是因为时间,这个可怕固执的老人,让我们一点一滴地成长了,一步一步地奔向各自的人生旅途,然后曲终人散很难有交集,只剩下离别,然后产生了距离?离别,离别温暖的家独居异乡,离别曾经的好友同学,离别诚真熟悉的过去,似乎是生命中必经的履历。是不是只有与过去有距离了,才能走向未来接触新的人群新的事情新的环境开启新的人生?是不是每个人成长的人都得背负这样莫名揪心的距离?那么可不可以换种方式成长亦或者换种东西作为成长的代价,可不可以不要告别不要离别不要改变,可不可以继续与过去的所熟悉的有交集?残酷的现实教会我不可以,impossible !我讨厌这样的距离,讨厌离家讨厌疏远过去的朋友和岁月,但不可否认,我不拒绝接触新的人生反而期待。不知道的这样的我是不是太贪婪了还是只是觉得孤单了。贪婪也好孤单也罢,与过去的距离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我甚至畏惧会不会有一天与他们“老死不相往来”了。应该从此一个人沉沦于回忆想念的时刻会变得漫长而难受,而我除了感伤与无奈却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也许我应该学会搁浅学会释怀,大大咧咧地往前走,没有交集又有什么关系,不是会有新的交集出现吗?可是人生非的这样新旧交替,没有一丝永恒可言?
人来人往,聚散依稀,别了,最初的我们。。。
篇二 :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2000字
“读出自己的人生,解读自己的心灵”,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目是《守望的距离》,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掩卷沉思,感觉自己的心灵跟随周国平先生的思绪做了一次长途旅行,旅途中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意义,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明亮与暗淡。
周国平,1945年出生于上海市。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社会科学院哲学系,有多篇著作,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的探索了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见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守望的距离》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周国平先生最完整的1个散文集,收集了他1983年至1995年4月间的散文作品。在此期间,周国平先生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的变故,因而书中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
全书共分为十四辑,每一辑都像一泓清泉,洗涤着我的心灵。第一辑存在之谜中,他这样说“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是的,对于世界,我们简直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不奢望可以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它,也不妄想去改变什么,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对待工作多一份责任心,对待同事多一份关心,对待自己多一份信心。
第四辑绚烂归于平淡,用平淡的心境面对复杂的世界和起伏的人生,用超脱的态度来思考人生。正如他在本辑开篇描述的你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你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你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而在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他又提醒我们在匆忙的现代生活的急流冲击下,要保留一颗恬然沉思和爱人之心,给自己留1个沉思遐想的后花园。
第七辑守望的距离,周国平先生也用它作为全书的名称,因为他觉得“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嘹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我们要守护住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因为在商业化时代的今天,最自然、最本质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