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里余沧海为什么会是两个人?
这个人本身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余沧海是无腿半身人,下肢由一侏儒(会使“无影幻脚”)擎拖,以便行走、战斗和逃逸。
余沧海,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的人物,也称为余矮子、余老道,青城派掌门松风观观主。
人物设定
余沧海名字含义有三
(1)指大海。《法言·吾子》“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2)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3)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岛名。《十洲记》“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四面绕岛,各广五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
《赤壁赋》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意为天地之大,沧海不过一粟。余沧海意指“我是沧海之一粟”,作者用大海里的一颗粟米自比,说明人是何其的渺小。青城派掌门人心胸狭窄却自命为“沧海”,金庸显然是用此名进行反讽了。
余沧海,青城派掌门人,因其子余人彦被福建福威镖局林震南之子林平之杀害而以此为借口将福威镖局灭门,企图得到林家祖传的辟邪剑谱。曾与木高峰、令狐冲、岳不群等多人交手,几乎连连战败——与木高峰打斗中,下身侏儒被木高峰飞镖袭击受伤,不得已溜之大吉(电视剧版的余沧海是两个人,这点和原著区别较大。上体是矮子,下体是一个侏儒。余沧海若没有了下身侏儒配合作战,如同废人一样)
皇帝传圣旨对人来说是很熟悉的,但用电报来传圣旨,还是第一次听过,其实,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在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25年以后,电报就传入了。清政府开始使用电报的时间是在清朝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海口炮台之间架设电线,试通电报,这是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光绪二十四年维新变法时,为提高政务效率,清政府正式令“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局。”也就是说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开始使用电报来传达皇帝的圣旨,这也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清朝政府在光绪五年(1879年)开设电报,而现存电报档案却起自光绪十年。光绪五年到光绪十年的电报档案,多少年来从未有人见过。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出版公布这部分档案时,组织力量,多方查找,历试诸方,均无所获。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揭开谜底,水落石出。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在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25年以后,英国违反清政府的规定,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电报就这样传入了。光绪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海口炮台之间架设电线,试通电报,这是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直到光绪十年才相继完成了全国主要线路的铺设。
清朝从电报开通到电报立档,在到电报等同于正式公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清朝政府开设电报以后,许多军国政要的处理开始逐渐使用电报,但当时并不把电报看作正式公文,称为“抄电”,所以电报不入档案,一些政务电报多为官员自己保存。由于电报内容多属机密要务,后来才被朝廷重视,光绪十年完成全国主要线路的铺设以后,电报开始收人档案一这就是光绪五年到光绪十年电报档案缺失的原因。至于电报作为政府正式公文则始于戊戌变法。据《清会典》记载总理衙门规定,凡因紧急。公事皇帝下达谕旨或督抚上奏都可使用电报。
光绪二十四年维新变法时,为提高政务效率,清政府正式令“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局。”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开始使用电报传圣旨。这也是有线电报的开始。由电报局电知各省,该督抚即行遵照办理,毋庸专侯部文。这就是说,各省督抚接到电报后就可遵照办理,不必等待公文。自此,才明确规定电报与公文具有例等效用。清代档案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电报作为当时新产生的文档种类,最突出巾的特点是文字简短,在清代上百个文书种类里、电报最为简捷精练,字数多的三五百个字、少的只有十余字,甚至更少。
例如,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报“密廿六幼樵电告闽河口来法兵船三只鸿沁”,全文共有18字。光绪十一年十月二十五出使英国大臣曾纪泽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报“密应闻缅王降英有”,全文只有8字。电报稿的结构很像书信、便条,通常比书信便条更为简便,如称呼、提称语、末启辞等常被省略,署名、时间也都简化。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中法战争期间,光绪十年六月十八日李鸿章给总理衙门发了一封电报,全文是“密罗丰禄本日戌正电报基隆失陷鸿巧亥正”。“密”是保密,类似现代公文的密级,接下来是罗丰禄今天8点来电,内容是基隆失陷。“鸿巧亥正,鸿是李鸿章,巧是十八日,亥正是晚lO点。达份电报的正文其实只有“基隆失陷”四个。电报之所以简短,部是因为费用高昂。
开通电报以后,清延曾三令五申,公务电报不得罗嗦,非紧急公务,不许随意发电,各级宫员无严格遵守。有意思的是驻外使臣似乎更为遵守法令,他们的电报比国内官员的电报又要短出许多,有的电报为了省字,几乎词不达意,这里面其实另有隐情。当时的电报都是有线电报,分为水线、陆线,驻外使臣的电报使用外国人的水线,穿越海洋,费用自然比国内更高,按字论价,每字需银数两,所以更要节约用字。
清廷开通电报以后,发明了一种新的记日办法,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信领域一直延用到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最盛行时,清朝政府一些官员的笔记都经常以韵目代替日期。今天在中共党史等现代历史书籍中经常出现的“艳电”、“皓电”、“佳电”、“齐电”等词,正是所谓的“韵目代日”,也就是从《韵目表》中挑选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31个,分别代表3l天。前面15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l0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5个,—个从《韵目表》查不到的是“世”,代表31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用《韵目表》里的字来代替日期,懂得做诗的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字代表哪一天。比如看到“皓”就知道是19日,因为“皓”字在韵目上声中的排序正是第19个。这套系统对当年读过一点书的人来说,都是基本常识。沧海桑田,白话文兴起以后,使得过去文人擅长的填词作诗的本领也逐渐失传,过去一般人都会的事情,现在却成了专业知识,变得艰深难懂了最早的电报编码是电报的发明人莫尔斯编制的,通过电流断续的不同组合,分别代表不同字母,发出信号。
电报进入以后,为了传输汉字,清朝人发明了汉字电报编码。用1234567890十个数字作为笔画的代号输入汉字。比如6511是“军”,2894是“机”,5710是“处”。后来晚清思想家、实业家郑观应,前人经验,撰写了一部专著,叫《电报新编》,使汉字编码更完善、更系统,真正完成了汉字符号转变为电子信号重大突破。汉字电报编码的产生,意义重大。100年以后的今天,电脑普及,王码、自然码、万能码等众、多汉字编码扰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但最早的汉字编码应是晚清出现的电报编码,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