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官老爷”的由来
篇一 : “官老爷”的由来
“老爷”作为对于缙绅权贵的尊称,由来已久。()大体上说,它发端于宋、元,而定型于明、清。最早见于正史的是《元史董博霄传》董博霄营于南皮,毛贵兵猝至,问董曰汝为谁?”董答“我董老爷也。”遂被杀。在宋代,对当官的一般尊称是“爷爷”。如《宋史宗泽传》宗泽“威声日著,北方常尊惮之,必曰宗爷爷”。
宋、元时期,对“老爷”、“爷爷”的称谓,朝廷并无明文规定,属偶发性尊称,到了明、清就不同了。据清人王应奎撰《柳南随笔》载,前明时代只有朝廷的九卿、词林和外任的司道奇事网以上的官称“老爷” ,其余小官只称“爷”。到了清代,朝廷规定得更明确,四品官奇事网以上称“大人”,五品以下称“老爷”。由于五品以下多是老百姓能见到的“亲民官”,在老百姓心目中,“自然无官不老爷”。有些四品奇事网以上的大官仍愿别人称“爷”,如清朝管理各部院的亲郡王,被尊敬为“王爷”。称恭亲王为“六爷”,醇贤亲王为“七爷”。
称官为“老爷”,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反映。“官老爷”,表明封建官吏高高凌驾于社会和人民群众之上,享有优厚的特权。
今天,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勘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的权利。
扩展最强官老爷 / 官老爷 / 面老爷官网
篇二 : 故乡的爷爷
题记要不是那天在回家的路上巧遇姑妈,或许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知道这个秘密。
期待的三天假期终于来了,难得的假期我选择回到阔别三年的故乡。
早晨,急匆匆踏上了去家乡的客车,车上那些陌生的面孔使我感觉自己从来不属于这里,心里总是为自己逃避贫瘠的故乡寻找理由。初冬时节,天气很凉。寒风透过窗口吹在我的脸上,我的心禁不住瑟缩。乡下似乎比城里冷多了。冰冷的风好像透着一股忧伤,吹乱了思绪,使我无心浏览窗外的风景。
原野上鲜有人迹,远远地看见了村边那条弯弯的小河,浑浊浮浅,流淌的很慢,好像被冻凝了。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堂弟堂妹们在这条小河里打水仗,衣服和鞋都弄湿了也不管,大家还咧着嘴哈哈大笑。有时衣服都湿得能拧出水来,天塌下来也不顾了。
那条熟悉、斑驳的路进入了我的眼帘,童年的许多趣事在脑海里浮现,好像放电影般重复着过去的时光。虽然我好几年没有回来了,可内心的那抹童真依然留存,故乡看来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苍凉。
,这条路上的行人比原先稀少了很多,路旁只有几个老人木然地坐在门口晒着太阳。以前这条路上总是人头攒动、人喧马嘶。而今却没有一丝活气,看不见串门的,稀稀落落的行人也是脚步匆匆。这时,我的心中竟然不由自主地涌起了一股悲凉,我对读书年代的家乡有些陌生了。( 文章阅读网 )
我脑海里浮现起起那个年代的家乡,车来车往,人声鼎沸。路旁的小孩子们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跳皮筋;老人们微笑着看着孩子们玩耍;三三两两的大人们围在一块聊着家常。虽然生活贫瘠,却很充实。现在那股生机勃勃的气象早已消失了,是时代进步拉动了农村的经济,人们已经没有了闲暇时光,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不知道,只是感觉我的故乡离我越来越远。
我这次回家乡除了给自己补办身份证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去看望我那位年迈的邻家爷爷。
下了车,走在乡间小路上,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邻家爷爷,不知他现在怎么样了。记得8岁那年我有一次生病,父母不在家都去地里干活了,发烧的我昏睡在路上。是爷爷把我抱回他家,给我吃下感冒药,看看还不退烧,又冒着严寒背着我去医院打点滴。他坐在我身旁寸步不离的照顾我,直到我醒来。还有一年的中秋节,别的小孩都有月饼吃,我和哥哥却没有,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朋友拿着月饼兴高采烈的样子。
妈妈说今年庄稼收成不好,就不买月饼给你们吃了。
我和哥哥都没有吱声,小小的心灵感到了一丝痛楚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时爷爷大老远跑来了,送来了月饼给我们兄妹吃,霎时间,我的心中涌起了万般温暖,那是我今生吃到的最好吃的月饼了!是爷爷让我那颗幼小的心灵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
听妈妈讲,邻家爷爷的家解放前是远近闻名的地主,家大业大,爷爷是他们年近半百才生的独苗,顶在头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全家人围着他转,虽然娇生惯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可是对乡亲们不错,背着他父母经常周济穷人。刚解放时大家由于念他的好处,斗地主、三反五反大家也没太难为他家。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后他父母相继过世,他也20多了。以前都靠父母照顾,现在剩下一个人过日子就过的很凄惶了。农活不太会干,刚刚能赚下自己的口粮,加上成份不好,直到文革结束也没能娶上媳妇。慢慢地人到中年了,成家的想法渐渐地淡了。八十年代末,才在大家的撮合下,娶了一个寡妇,才算有了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