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饮食文化】台湾美食文化广场 落户漳州

考古发现 2023-11-22 11:22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篇一 : 台湾美食文化广场 落户漳州

檀云坤会见基隆市前市长张通荣一行

东南网讯8月3日,市长檀云坤、副市长黄庆辉在漳州宾馆会见基隆市前市长、基隆市驻厦门旅游经贸文化办事处总顾问张通荣一行,双方就台企永年公司投建漳州台湾美食文化广场项目进行了深入洽谈。[]龙文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见。

檀云坤代表市委陈家东书记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完善项目规划设计,突出做特色、做文化、做旅游,以此来聚人气、聚商气、聚财气。漳州各级各有关部门将全力支持、全力帮助、全力服务项目建设。

作为项目的主要推动者,张通荣表示,漳州市、区的大力支持给了项目团队一剂强心剂。我们将以文化为纽带、以美食为载体,打造精品项目,为漳州文创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http://zzly.fjsen.

篇二 : 漳州饮食文化

题目漳州饮食有哪些?饮食文化开发存在哪些问题?谈谈对策?

一、漳州饮食文化

漳州地域背山面海,除了与泉州地理位置相邻外,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可分割的渊源。明万历以后,泉州后渚港堵塞,闽南的对外港口转移到漳州的月港,漳州成为进出口集散地,泉州、厦门及东南亚的商贾也云集,漳州也推动了餐饮的发展。闽南菜对其影响较大,但漳州的风味不是传承闽南风味,它还受客家和潮汕风味的一定影响,现在漳州菜风味是泉州与潮汕风味的结合。

正餐 漳州居民传统的正餐是早、午、晚三餐。中午吃粒饭(干饭),早、晚吃糜(粥)。本地人多轻早餐,重午餐。早餐的粥比晚餐稀,仅佐以小菜。午餐吃干饭,菜肴较丰。也有小家庭早餐只吃豆浆(或牛奶)下馒头(或油条),或吃糕饼下饮品。

主食 漳州人多以大米饭为主食。旧时贫家稀饭多掺入番薯签(番薯切或锉成条状晒干),沿海地区过去还以番薯为主粮。从前干饭多用鼎(圆底锅)焖成,农家则在熬粥时捞出部分干饭供主要劳动力吃。渔民和铁匠惯食粘稠的粥,称“打铁仔糜”。农民常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包在外出时吃,称“茭志饭”。8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煮饭多用电饭煲,煮大量干饭则用蒸锅。

漳州居民有时也煮饭菜不分的混合饭,如芥菜饭、高丽菜饭、南瓜饭、芋饭、鸭饭、肉饭、豇豆饭等干饭和芋粥、鱼粥、鸭粥、蚝粥、蚶粥、咸粥(杂脍粥)等。粳米和糯米均可作混合饭的主料。

主食除米饭之外还有面条、线面、米粉、豆签(豆粉制成的面条)等。80年代后,城镇居民也有人将北方人常吃的馒头、花卷、包子、水饺等以及面包、速熟面等充当主食。

菜肴 漳州居民对菜肴比较讲究,烹调注意刀工,刀工随烹调方法而异。宴请时切菜、肉的刀法不仅为保证煎炒后食物脆嫩,也表示对宾客的敬意。调料品种繁多,但大菜少用酒、醋、辛辣的调味品。炒盘讲究火候,汤菜多为清炖。从季节上说,冬尚浓醇,夏求清淡。

漳州人惯食猪肉,尤喜猪内脏。不少人忌食牛、羊、狗肉。畲族以狗为图腾,绝对忌食狗肉。漳俗重龟鳖,以为清补滋阴,多吃可长寿。还有人喜食蛇鼠蛙等,以为清补解毒,可去癣疥、痈疽之疾。但煮蛇肉忌在户内,而且不盖锅盖,煮前事先将骨髓剔除。至于海鲜和野味,漳人素重“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鲳”。近来由于人工水产养殖业的发达,海产已不再以马鲛和鲳为珍品。漳州人不吃螃蟹和柿子,也不将狗肉与绿豆同食,以为这种吃法有碍健康。

进餐习俗 漳州人忌吃饭时撒出饭粒或吃完饭碗内残留饭粒。俗以为糟蹋粮食会遭天惩罚,孩童吃饭不吃净,长大后会娶到(或嫁给)麻脸的配偶。吃饭时忌换座位,尤忌女孩换位,俗以为如此则日后有改嫁之虞。进食时不得照镜子以免日后口吃。俗谚云“饭神皇帝大”,当别人在吃饭时不得随便打扰。进食时不得发出咀嚼声,俗以为猪狗进食才会发出响声。

小吃与点心 漳州盛行小吃,旧时卖小吃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直到深夜,叫卖馄饨、鱼丸、肉粽、包子、面茶等点心。50年代后,点心担逐渐绝迹,卖小吃的店铺也合并成饮食店。80年代后,点心担重新出现,但大多在固定的

摊位上经营,种类繁多,昼夜供应。

小吃 漳州最具特色的小吃几乎都含有海产品,且讲究色、香、味、形。 豆干面粉 也称”手抓面”。面条打得较细,用开水烫热后捞出来,抓在手掌大小的面份,放在竹篱上铺开,叫”面份”。吃时在”面份”上放上“炸豆干”(油炸豆腐),加芥辣、酸辣、酱、蒜茸等调料,然后把“面份”卷起来用手抓着吃,故叫“手抓面”。这样吃法面条软中带韧,香甜酸辣,冰凉润滑,留有余香,别有风味。...

奇事网以上就是【漳州饮食文化】台湾美食文化广场 落户漳州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