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大姓有ldquo;萧rdquo;无ldquo;肖rdquo; 肖姓或由萧

考古发现 2023-11-22 11:22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萧姓起源

四百大姓里有“萧”无“肖”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萧姓是第33位姓氏,总人口约739万。在占到总人口近98%的前400位姓氏中,并没有“肖”姓。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四百大姓》介绍,萧姓是个古老的姓氏。

一是出自子姓。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名叫南宫长万的大将,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过,宋闵公为此多次取笑他。南宫长万恼羞成怒,杀死了闵公,并公开叛乱。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平息叛乱,被封在萧地,建立了萧国。萧国被楚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萧姓。

另一支萧姓源于古代嬴姓。部落首领伯益的后裔被封在萧,子孙便以国名为氏。

萧姓历史名人很多。南北朝时期,萧道成和萧衍分别建立了南齐和南梁。北宋年间,辽国契丹族的五个世族全为萧姓,成为辽国第一大姓。

有人说,历史上并没有“肖”这个姓氏;有人说,确曾出现过“肖”姓,但肖姓人极其罕见,汉代以后难寻踪迹;还有人说,肖姓可能出自某少数民族,或源自萧姓。

以肖代萧

文字简化,萧姓误成肖姓

不少人发现,身边姓肖的人明显多于姓萧的人。不少地方,肖姓有上万人,萧姓却只有几百人。

肖姓后来居上,缘于新成立后的文字简化。

半个世纪前,萧姓人远远多于肖姓人。上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不少人以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便直接将姓改为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居民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常写为“肖”。

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实行,以“肖”代“萧”的情况就更普遍了。1986年,该方案废止,但大量萧姓人的户口簿、身份证上,都已经变成了“肖”。

其实,“肖”在之前只有一个读音xiào(四声)。在“肖”被越来越多的萧姓人用作姓氏后,现代工具书只好被动跟进,《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在“肖”这个字后面加注了平声xiāo,并释义为姓;“萧”俗做“肖”。

未受文字改革冲击的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后人都姓“萧”,没有人姓“肖”。

恢复萧姓

民间出现“改姓群”,为改姓奔走

几年前,已有萧氏宗亲会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想利用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的人改回姓“萧”。在民间,也有不少人致力于“复萧”。

昨天,河南商报记者找到“中华萧氏宗亲综合群”,联系上了群主“萧体林”,如今,他身份证上的名字仍是肖体林。他是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人,致力于恢复萧姓。

“中华萧氏宗亲综合群”里,有900多位萧(肖)姓人。肖体林说,这个群不属于任何宗亲组织,完全是民间自发的,大家都希望能恢复萧姓。

“有句老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如果一直用肖,会感觉对不起老祖宗。不管‘复萧’有多麻烦,都要解决。”他说。

肖体林说,整个隆回县有约5万萧姓人,身份证上“100%用的都是肖”。在全国,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他所在的岩口镇井鹅村,保存着的一个老账本上,村人当时的姓名登记都是萧姓。

“江郎才尽”之说,众人皆知。所谓“江郎”,指的正是作出《恨赋》、《别赋》的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

“江郎才尽”意指少时才华超人,老时文思渐退。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江淹并未“才尽”,所谓“才尽”,只是避开政治旋涡、明哲保身之举。

江淹梦笔

郭璞索笔,江郎才尽

梁代钟嵘的《诗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江淹正在园中凉亭午睡,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里很久了,是不是应该还给我了。”他一摸怀中,果然有一支笔,拿出来一看,发现竟是支五彩笔,他就把这支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磅礴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而在唐人修撰的《南史·江淹传》里记载,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附近的河边小憩,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摸摸怀中,还真有数尺绸缎,就递给了张景阳。之后,江淹的文章就不那么精彩了。

诗词文赋

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江、鲍”

清朝大儒金圣叹在《必读才子书》中曾用“以文邀幸”来评价江淹。

纵观其一生,年少时,一篇奇文让他逃脱囹圄;《恨赋》、《别赋》为他在六朝文坛赢得一席之地;文赋显名、官运亨通,他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直至封侯而终。

江淹是南朝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少时孤贫好学,6岁能诗,13岁亡父,18岁就已熟背“五经”,20多岁时成为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

后来,广陵县令郭彦文因文获罪,江淹受到牵连,莫名其妙入狱。狱中,他将哀叹诉诸笔端,一篇《诣建平王书》辞采激扬。刘景素看后,为其文采感动,下令无罪开释,并荐为南徐州秀才。由此,江淹声名远播。

萧道成灭刘宋建立齐后,江淹为其撰写了大量军书表记,成为其最得意的文笔侍从,官拜中书侍郎,其文学才能得到当时士人的充分肯定。

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梁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时年62岁,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谥曰宪伯。

江淹一生诗词文赋著述百余篇,辞赋以清丽幽怨见长,与南朝辞赋大家鲍照并称“江、鲍”。其《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并列为南朝辞赋的佳作名篇。

“江郎”何以“才尽”

醉心仕宦

清代姚鼐在《惜抱轩笔记》里说,江淹以诗赋扬名是在萧道成篡位之际,彼时其仕宦之途未盛。后来萧氏建立齐朝,江淹官运亨通,缺乏创作冲动和灵感,且公务繁忙,无暇顾及创作。

也有近代学者认为,新的工作岗位使得江淹的兴趣集中在史书的撰写与诏册的制作上,写不出过去文赋的味道,原有的创作风格,也与当时文坛讲究声律、竞写艳情的“永明体”格格不入,干脆撂笔不写。

明哲保身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在《诗品集注》中推测,江淹晚年侍奉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便借一个梦宣布自己“才尽”,避开政治旋涡,保全自身。

另一方面,江淹任御史中丞时,以为官清正、不避权贵著称。罢笔,也有明哲保身之考量。

并未才尽

罢笔之后的江淹虽不再吟诗作赋,但其一张一弛的政治智慧还是让时人敬佩不已。

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拥兵造反,围困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最终崔慧景战败。

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义,士族官僚有前车之鉴,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却脱去官服,赶去投奔。萧衍获胜称帝,江淹得到重用。

奇事网以上就是四百大姓有ldquo;萧rdquo;无ldquo;肖rdquo; 肖姓或由萧姓简化而来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