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最早出现在唐代 原先并非皇宫正殿
古装剧中,皇帝最常呆的地方就是金銮殿,金銮殿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大明宫,唐代大明宫的金銮殿并非皇宫中最为重要的正殿,也不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场所,只是其中的一个偏殿,主要是皇帝召见文人学士时,提供给他们的临时集合地。
看古装剧,很多时候会看到皇宫里的场景。那么,皇帝经常呆着的那个金灿灿的地方,大家一定不陌生,你会管它叫什么?金銮殿,对吧。在电视剧《三国》第一集中,曹操就对同僚说“你们不是把金銮殿都视为圣地……”看,曹操也知道“金銮殿”!但不对啊,他那个年代怎么会有“金銮殿”呢?
提到金銮殿,印入脑海中的就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庄严而肃穆,宽敞而大气,无不透露出皇帝的威严,人们也都觉得只有这样的宫殿才配得上皇帝使用。但,事实是不是皇上使用的殿都叫“金銮殿”。
其实,金銮殿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大明宫,生活在东汉的曹操是不会知道这个名称的。唐代大明宫的金銮殿并非皇宫中最为重要的正殿,也不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场所,只是其中的一个偏殿,主要是皇帝召见文人学士时,提供给他们的临时集合地。金銮殿位于大明宫太液池南边,地势高爽。由于比邻大明宫西边的翰林院,所以名气大增。
李白在翰林院就职的时候,就经常出入金銮殿,受到唐玄宗的召见。他曾写《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意思是说,身为翰林供奉,每天都进出翰林院,撰写著作就在金銮殿。宋代时仍沿袭唐制,也在京城建有金銮殿。
到了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故宫。虽然有了故宫,但也还没有哪个正殿被正式命名为“金銮殿”,只有一座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奉天殿”更名为“皇极殿”。“皇极殿”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顺治帝二年(1645年)始改称为“太和殿”。因唐宋时期出现许多文人雅士,在写作中都把皇宫正殿称为金銮殿,再加上之后的一些民间戏曲小说中,也有相同的称呼。,皇宫的正殿被称为金銮殿的俗称也就日渐形成。久而久之,太和殿便被俗称为金銮殿。
太和殿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的精华,属于北京故宫三大殿之一。它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如今人们去北京旅游,首选之地就是故宫,人们都想在太和殿也就是金銮殿周围走走,感受一下古代皇帝的“幸福生活”。金銮殿整座宫殿以皇家独有的金黄色为基色,至今还保留着原样,因为人们对它的印象太深,于是久而久之,就自觉地认为只要是皇上上朝处理政事的大宫殿都是金銮殿,殊不知金銮殿的名称最早也只到唐朝,秦汉时期官方并没有金銮殿的说法。
东汉定都洛阳,皇宫分为南、北两宫,总共7个宫门,其中虽有许多宫殿,比如崇德殿、德阳殿一类,但并没有金銮殿,更没有把金銮殿视为圣地的说法。电视剧《三国》中的曹操提到了“金銮殿”一词,一下子把金銮殿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好几百年。
“如果没有两弹一星,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纪念核试验成功50年之际,人人总会想起这句话。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50年来,尽管西方一些舆论常常对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点点,但始终强调“不使用”核武器,坚定承诺永远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核武器。有战略学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而在英国民间研究机构“核消除运动”主席看来,过去半个世纪,没有因为拥有核武器而去威胁世界、获取地区利益,所表现的姿态,就是一个负责任的有核国家。
“拥有了原子弹,却没有引发世界核战争”
“老实告诉你,约翰逊先生(时任美国总统),在没有核武器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慑服于你们的核威胁。现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我们从来没有把我们的安全感建筑在核武器上。”这是1964年10月2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话,体现了我国拥有核武器后的国家立场,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回想那段重要历史,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杨承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国试验成功原子弹,当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鲜明提出的核政策是‘不使用’,坚定承诺永远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核武器,强调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这篇社论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已成为我们坚定的基本国策”。他披露,社论中的很多用语都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撰写修改的,今天看起来仍然是用词精准、立场鲜明、大气磅礴。
“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原子弹试验获得成功,迫使美国陷于不能无视的状态。”“核试验是对以美苏为中心的、固定化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破坏,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极化。”这些是半个世纪前国际媒体报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的主调。即使当时日本国内对的核试验有不少“抗议”声,甚至刚举行一周的东京奥运会增添了一层“紧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电文同样认为“的核试验,不亚于1949年打破美国核垄断局面的苏联核试验,它对世界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外务省官员承认,进入排外的核“俱乐部”使获得“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很难再把“共产党”排除出国际大家庭。《读卖新闻》在题为“激动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论说“赫鲁晓夫下台、的核试验、英国工党的胜利,这些相继发生的不寻常的变化,是战后国际政治划时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报》说“在赫鲁晓夫下台后立刻爆炸原子弹是一个讽刺。”合众国际社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军事技术中最深奥的秘密。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美国《国民前卫》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谈到核武器的影响时表示“此举不仅是警告华盛顿,也是警告东京,“东京正在美国的压力下成为美国空军和潜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苏联和现在都有核武器的情况下,日本只有至少严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战火。”“俄罗斯之声”2012年2月进行过“美国上世纪60年代曾想把核武器项目扼杀在摇篮里,但怕引发世界大战最终放弃”的报道。文章说,“果不其然,虽然拥有了原子弹,却没有引发世界核战争”。
50年后,外电对拥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德国全球新闻网10月15日在评论“核弹试爆成功50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核武器只是远东崛起大国的一个发展成就,现在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成为制造手机、智能电视、高铁、汽车的大国。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0月14日发表题为“的核战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称,自1964年进行核武器试验,50年时间过去了,研发了一定数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进行试验。1992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6年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发展核武器库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讹诈”
“不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议论得最多。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项目主任顾克冈(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说“10月16日,将纪念其成功核试验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政府发表声明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器。过去50年来,政府多次重申该声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认为,该声明似乎是一种道德宣言或象征性举动,但也反映出的现实考量,即对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场景都会对造成不利结果。,避免遭受核讹诈是发展核武器库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网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是世界上首个承诺不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但巴基斯坦并未如此承诺。”实际上,印度也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提到,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遵循不使用核武器这一原则,对外表明爱好和平的立场。核武器的数量将保持在最低限度,但的核武器数量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秘密。表示,其核武器数量没有超过英国,这样可以预计,核武器数量为200多枚。明白,发生核大战的可能性很小,,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对某些国家实施核遏制。预计在2021年前,核战略力量在数量上不会发生大变化,仍将保护数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够对某些国家实施有效的核反击。俄《独立军事评论》今年5月评论说,尽管的核力量远远落后于俄美两国,但它在所有核国家中是唯一公开承诺不使用核武器的国家,的原则是拥有保护国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还有国际学者认为,“的核武器库相比美俄来说,太小太单一,警戒状态过低”,但事实证明,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国防卫日志”网站去年3月5日称,近20年来,战略级弹道导弹的制造尚未达到量产,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数量的增加,“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对美国的大城市构成核报复攻击能力,是因为一直将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核武力量发展仍令美国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国“自由灯塔网站”10月13日报道称,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今年的年度报告草案表示,的核打击力量依然不为人知,是有意保持“战略模糊性”。美国帕特森外交和国际商业学院副教授罗伯特·法利今年经常在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上刊文谈论“美国是否该担心的核武器”“美国要当心五大军事‘撒手锏’”的话题。法利认为,正在改进和重组核武库,比如研制的“东风-41”洲际导弹表明,不再强调“最低威慑”,而是向保证二次打击的转变。西方一些文章还谈论,相比拥有比较丰富的陆基导弹发射经验,过去还缺乏指挥和控制核潜艇的经验,但正不断增强“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还有俄媒渲染第一枚能机动发射的弹道导弹“东风-31B”射程上万公里,能抵达美国或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而且很难让人捕捉到它的发射信息。
“核武器试验成功后,西方曾蔓延‘黄祸论’,但历史证实,是一个负责任的有核国家,并没有威胁世界和其他国家。”德国柏林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卢佩16日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认为,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约国,在核裁军等方面做出表率,维护了世界和平。
回顾这50年,杨承军说,作为负责任的有核国家,我们永远不会与核大国在核武器上比数量、比规模,只是体现“你有我也有”,以“四两拨千斤”;我们使用多种技术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国庄严承诺并做到了核不扩散,而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核大国却对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标准,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专家沃尔洪斯基也对美国的做法很不满,他去年曾提到,“美国在针对已实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问题上,采用的是令人沮丧的双重标准”,“世界上唯一在现实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就是美国,在广岛和长崎使用核武器针对的是当地的平民”。
“没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挟获取地区利益”
目前,各家智库对全球核武器数量的统计有不少出入,估算约有两万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鉴的数据看,全球核弹头总数在减少其中美国从8000枚减至7700枚,处于实战部署的核弹头1722枚;俄罗斯从1万枚减至8500枚,实战部署约1500枚;法国300枚,英国225枚;“核门槛国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世界保持着“两超多强”的核战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国家“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原则仍对和其他国家构成较大威胁。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战略技术分析中心专家卡申的话说,“早晚将成为第三大核武国家,打破俄美垄断核威慑力的两极格局,如果拥有的核武数量太少,则会面临逐渐增长的核打击威胁”。
展望未来的世界核形势,杨承军表示,当前国际核形势不容乐观,核大国在裁减核武器数量的,仍在投入巨资继续提高核武器质量及实战化水平;少数国家仍企图通过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来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继续生产和贮存核材料;国际恐怖组织也在千方百计地获取核材料。他认为,要真正实现“零核世界”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及核技术的发展,我国在遏制核武器的发展、使用、扩散、直至最终消灭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英国民间研究机构“核消除运动”主席凯特·哈德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并没有因为拥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国防政策上去威胁世界,也没有和其他核国家结成所谓的军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挟获取地区利益。相反,作为一个核大国却常常面对一些无核国家的挑衅,从道理上这似乎令人无法理解。哈德森强调,所表现的姿态,恰好是一个核国家所应当具备的。他希望,在核裁军问题上,继续发挥更多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施加更多压力,让相关国家彻底放弃靠拥有核武器而成为地区强势国家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