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电影rdquo;的由来 电影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电影”的由来...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人们从这里得到了启迪,从此以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火车到站》
,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电影的诞生
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像(3D),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电影一开始,就和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戏曲和文明戏。,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
无论在国内的世界地图上,还是地理课本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划分都一清二楚。一些引进的国外科普书里,却说地球共有“五大洋”,多了一个“南大洋”……这个大洋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这个“南大洋”,就是指南半球环绕南极洲周围的高纬度海洋,涵盖了我们熟悉的世界地图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端的部分。英文称之为Southern Ocean,别名AntarcticOcean,国内有时又译为“南冰洋”、“南极洋”。2002年,国际航道测量组织(IHO)经各会员国投票,正式认可它是世界第五大洋,以南纬60度为界,从这条线以南直到南极洲的海域,都算南大洋——不仅60度是高纬度的起始线,而且恰好所有国家在这条线以南都没有领土或领海,南大洋是货真价实的国际公共海域。
南大洋的面积约2030万平方千米,小于被削去一块之后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但仍然比北冰洋大了近50%。和北冰洋类似,每年冬季,南大洋都有上千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结冰,船只无法通行。而把南大洋与北边的三位姐姐隔开的,并不是陆地,而是著名的“南半球西风带”和“西风漂流”。
从19世纪开始,由于北大西洋的大型鲸类几乎被捕杀殆尽,欧美国家的捕鲸船纷纷开往地球的南端,还有渴望在地球一块大陆上留下名字的探险家们。在航行中,水手们发现南纬40度~60度之间的海域,几乎整年都是气候恶劣,至少也是五六级的大风、四五米的涌浪,而且越往南风力越强劲。于是他们给这片海域起了外号——“咆哮40度”、“狂暴50度”和“尖啸60度”!在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十五岁的船长》中,可以看到在当时的帆船水手眼里,南大洋的狂风是多么恐怖。
这条彪悍的西风带,是由于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面积很少,海洋几乎整片连通在一起,不会阻碍大气环流的运行,由于地球自转方向就常年刮着西风。同样,南半球40度~60度之间的海域,也形成了一道环绕整片海域的洋流——“西风漂流”,它也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海洋寒流,把温暖的海水隔绝在南大洋以北,把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彻底困死在严寒中。从19世纪开始,“南大洋”这个概念就已经在欧美流传开了。
全球海流分布图,可以看到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有一条畅通无阻的洋流。
不过,作为国际航道测量组织成员国之一、在南半球又没有领土纠纷的,为什么不承认“南大洋”呢?其实不光的地理学家这样,南大洋的合法地位在国际学界一直有所争议。毕竟从人们的传统认识来看,“海”和“洋”,以及各个大洋之间的分界,一般还是要以陆地为界线的,仅以洋流为界似乎难以服人。更重要的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有贯通的“洋脊”,这是洋底扩张、新地壳产生的源泉,而这三大洋脊都延伸到了南大洋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从洋脊来看,南大洋仍然和北冰洋之外的三大洋是一体的……
在南极海域跳出海面的座头鲸。南大洋冬天有一半多的面积被海冰覆盖,但夏季阳光充沛,洋流带来的营养盐滋养了大量浮游植物和磷虾,喂饱了数以万计的巨型须鲸。经过数十年禁捕,南大洋的须鲸数量已有所恢复。
日本老动漫《圣斗士星矢》的“海皇篇”中,海皇波塞冬手下有7个海将军,分别对应“七个大洋”,分别是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实际上,现代日本就是采用这个大洋划分法的。
即便认可南大洋的地位,它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一个大洋。大约30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原本连在一起的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一分为二,一个向北漂一个向南飘,才在南半球形成了一片畅通无阻的广阔水域。大陆和大洋,都并非永恒,而它们的名字也是人类自己取的。愿意接受四大洋还是五大洋,自己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