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情人节】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今天是农历乙未年正月十五,咱们传统的元宵节。有意思的是,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大家可要好好庆贺庆贺,特别是夫妻俩和年轻的情侣们。
我们现在一般是把七夕节(又叫七巧节、乞巧节、七姐诞,即农历七月初七)作为的情人节。据说在那天,喜鹊在天上架起彩虹桥,让牛郎织女两口子一年一度相会。牛郎织女是古代四大传说之一,所以这七夕节就着名了,而且也似乎成了所有情人们的节日。其实不然。
虽然七夕节所纪念的两位主角牛郎和织女是与爱情有关,但其具体内容、习俗、行为却跟天下的普通情侣的关系并不大。七夕节实际上主要是女子特别是少女的节日,心灵手巧的她们在这天庆祝七姐诞,向七姐献祭,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七孔细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程序,还有拜织女、染指甲、洗头发等活动,所以七夕节又称女儿节、少女节、姑娘节等。
这样倒更恰当,而不是我们今人说的情人节。再说七夕节起源的牛郎织女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与喜庆浪漫的情人节也不相合。继承古代传统最多、与历史渊源最深的日本和韩国,其七夕节更是完全与爱情无关。把七夕节视为情人节,人们并不认同,觉得这只是肤浅的臆想。
在,真正的情人节应该是元宵节。这是大家普遍的观点。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小正月,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年当中仅次于除夕春节、中秋的第三大节日,而在清明、端午、重阳、中元之前;这也是一年当中最喜庆热闹、浪漫多情的节日,到处张灯结彩,耍龙舞狮,锣鼓喧天,烟花璀璨。
巍巍唐朝、东土大唐的灯市还出现了乐舞百戏表演。据记载,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天下第一都会、京城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五万盏,花灯式样繁多,火树银花不夜天,成千上万的宫女乐伎、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当年这种举城欢庆的盛况,恐怕连今天的巴西狂欢节也望尘莫及。显然,比起西方情人节来,的元宵节更有“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韵味。
人们每年选择在这一天里团聚汇合,家人、族人、亲戚、朋友、邻居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喝酒说话,喜气洋洋;情人爱侣也选择在这一天里亲密相处,逛夜市、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汤圆),卿卿我我,山盟海誓,憧憬未来。
这并不奇怪。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猜谜,以及和男友幽会谈情。就这样,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了一起,成了真正的情人节。
据权威史料介绍“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当时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过节却可以结伴外出游玩,元宵节赏花灯、观歌舞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这个时刻,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中意的对象。这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交欢甚至偷情通奸的好时机。”
至今在台湾,还有那些希望自己婚姻美满的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望未来嫁到好丈夫、家庭幸福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
关于情爱题材的文艺作品和佳话,元宵节也比七夕节多得多了。在历代诗词文赋当中,有不少流芳千古的佳作,即是借元宵以抒发美满浪漫爱情。
最着名的如宋朝大文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描绘元宵夜发生的爱情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物是人非,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成了千古名句。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曾写下了不起的作品《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既有元宵之夜的热闹场景,又有男欢女爱的缠绵悱恻。
还有明朝“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其中亦可见到一些男欢女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