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骂人都骂的那么有学问!古文中那些骂人的
骂人作为一种古老的发泄方式,再文雅的古人有时也是憋不住的,他们或是鄙夷对方的地位,或是抹杀对方作为人的存在价值,至于辱骂先人什么的...这些也是常见的。今天大家一起从正统文籍中窥视一二,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够直白,够狠,脸皮薄的都能羞愤而死~
《小雅·巧言》(节选)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通俗点讲,这个就是骂人颠倒黑白,坏到脚上流脓嘴上冒泡~
《史记·项羽本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你小子智商余额不足,以后叫刘邦得了天下,我们就要被他一锅端喽!”
《战国策·赵策》“(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滚蛋,你个下贱的奴婢养的!”
经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对后去吊唁的齐威烈王抖威风,而齐威烈王却不把周烈王放在眼里,以“尔母婢也”叱之。
《晋书·左思传》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名士陆机想写《三都赋》,听说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左思也要写的时候,很是不爽。很不屑地说了这个大老粗竟也敢写,写出来的东东能看吗,不过是盖酒坛子罢了!岂料后来左思书成,一跃成为史上第一本畅销书(并为后世留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陆机才发现自己看走眼,再不说要写《三都赋》了。
《晋书·陶潜传》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立马觉得不能忍了,就此辞职~
《南史·到溉传》“到溉尚有馀臭,遂学作贵人”。
到溉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少时孤贫,曾“以担粪自给”,结果后来被政敌以此进行讥讽,真是有够狠~
李白写过一首《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想不到吧,诗仙也免不了地域攻击一把——某地的考生们,只会读死书,不如回家种红薯,有木有!!
杜甫的《绝句三首》里面有一句“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某些人现在不还这个谱?
白居易那就更不用说了,讽喻大师……《红线毯》读过没,“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够形象吧~大老虎们都没个绝种的时候~
唐诗里面讽喻诗不少,上面举的三例是因为诗人知名度高。
《国老谈苑》里有这么一段,说的是宋真宗时期的故事王旦在中书,祥符末大旱。一日,自中书还第,路由潘氏旗亭,有狂生号王行者在其上,指旦大呼曰“百姓困旱,焦劳极矣,相公端受重禄,心得安邪?”遂以所持经掷旦,正中於首。左右擒之,将送京尹,旦遽曰“言中吾过,彼何罪哉?”乃命释之。
这就相当于一国的首相被人迎头拍砖,大骂“老百姓遭灾都活不起了,您老还拿那么高工资好意思么”,两边保镖立马把人拿下要扭送派出所,王旦不让,说人家有理,给放了。切实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
,骂人的话更多地出现在各类小说中。像明清时期,白话小说蓬勃发展,市井之间流传的粗口也就越来越多地记录下来了,其中很多慢慢演变成了今人熟知的骂人话。唐代的传奇和笔记小说,里面也有很多很强大很直白的粗口。很无赖、奴才、痴汉、虫狗、贼秃……这些后世常用的粗口都是唐传奇里面哒!!!这里就不表了~
中华上国骂辞,多彩多姿,变化无穷,犹河汉无极,这里也就说个意思罢了。
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包括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四部古典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对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四大名著影响国人的,也逐渐走出国门。通过翻译,四大名著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那么,它们在其它国家中叫什么名字呢?这或多或少会让人好奇。
1.水浒传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17世纪时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在江户时代的日本,《水浒传》的日文译本已经有十多种。由于日文和汉语具有亲缘关系,所以书的名字没有变,仍是沿袭的书名。后来,《水浒传》有了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版本,书名开始变得千奇百怪。
英文版的题目有《Outlas of the Marsh》(沼泽里的歹徒 / 法外人),附带地说一说,英文语境中最著名的法外人可能就是罗宾汉,而很多读者也认为《罗宾汉》是的《水浒传》;《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猎豹的血),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时译的书名,虽然有点长,但译出了“聚义”的意思,“猎豹”点出了梁山好汉的不驯服不合作(不包括后来的接受招安),“血”则直接赋予了《水浒传》悲剧的意味――虽然很多读者不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悲剧;另有一个译成《Water Margin》,直译,优点是直白了,不过味道却不是很够。
其它文本的译名也很有意思。在法文中,《水浒传》被译作《的勇士》或《沼泽地区的英雄们》,另有一个比较搞笑,居然是《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山上的故事》;德文译名则有点牵强,曰《强盗与士兵》。还有一些节译本的名字则与现在的知音体差不多,如德人节译潘金莲和武大郎的章节成书,书名叫《卖大饼的武大郎和不忠实妇人的故事》,节译“智取生辰纲”则起名《强盗设置的圈套》,可谓耸人听闻。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此之前,陈寿写过《三国志》。从书名中的“演义”也可以看出,罗贯中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演义”出《三国演义》的。
和《水浒传》一样,《三国演义》成书后很快就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不一样的是,名字已略有改变。日文译本主要有三个吉川英治的《三国演义》、村上知行的《全译三国志》和三间评价的《三国志演义》。
第一次对名著的外译名感兴趣,是在看黄仁宇那本《赫逊河畔谈历史》的时候。书中谈三国英雄时提到《三国演义》,用了英文名《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当时很是奇怪,三个国家之间都有战争,何来浪漫呢?或许是《三国演义》译介入欧洲的时候刚好是浪漫主义(romanticism)产生并开始盛行的时候,所以给了一个《三个王国之间的罗曼史》的书名。不过对于黄仁宇提“信史浪漫化”,我觉得他的用意是说小说《三国演义》是信史《三国志》的浪漫化。
早年有位美国人从《三国演义》中整理出关羽的故事,节译成书名为《战神》;后来美国汉学家摩斯现在也有一些译本直接叫《Three Kingdoms》(三个王国 / 三国),外文出版社的英文译本用的也是这一名字。
3.西游记
《西游记》的外文译名,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根据中文的书名“西游记”直接翻译得出书名,比如《 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西行之旅的记录)、《 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The Story of the Pilrimage to the West》、《Story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故事)……
另一类是把孙悟空当书名,比如《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猴子历险记》、《猴子取经记》…… 明人吴承恩写《西游记》,固然把那个叫“孙悟空”的猴子当主角来写,但也没有把他当作唯一的主角。个人认为把《西游记》译成《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之类的译法有失偏颇。
也有译成《侠与猪》的,把孙悟空说成是侠,不是很通吧?不过有趣的是顺带把猪八戒捎上了。而《神魔历险记》则不知道谁是魔了。
4.红楼梦
在,《红楼梦》本来就有多个名字,最为著名的则有《石头记》和《红楼梦》。虽然严格说起来《石头记》和《红楼梦》并非完全相等,但八十回的故事还是相当的。而这两个名字的存在,也使《红楼梦》的外文译名有了两个根据
一类是依据《石头记》的,如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另一类是依据《红楼梦》的,如《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豪宅里的梦)、《A Dream of Red Chamber》(红色房间里的梦);
也有比较离谱的,译成《The Coherd and the Weaving Girl》(牛郎和织女)。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在贾府,不见得有空间阻隔,阻隔他们的,也许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一起”,等于了银河,于是把贾宝玉说成是牛郎把林黛玉说成是织女。不过,已经有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所以觉得这个译法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