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历史文化
安徽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庐阳”。安徽合肥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下面奇事网小编给大家介绍安徽合肥历史文化。
安徽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安徽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安徽合肥。
虽然“安徽合肥”的名称在公元一世纪的《史记》中才出现,但根据考古分析,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世纪-前20世纪),安徽合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16世纪夏桀曾被商汤放逐于南巢(即今安徽合肥城附近)。西周时(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这里曾分布着巢、庐、舒等不少小国,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这些小国先后为楚国兼并。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前221年)这里称“宋胡”,先为吴国占有,后被越国兼并,又回归楚国,已是兵家争夺之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废封建,立郡县,此地属九江郡。
安徽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安徽合肥县,安徽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安徽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安徽合肥,安徽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安徽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楚汉相争时,楚霸王封英布为九江王,改九江郡为九江国(治驻寿春)。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此处先是刘邦之子刘长受封的淮南国,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淮南国,改为九江郡所属的安徽合肥县。东汉建武年间刘秀封功臣铿镡为安徽合肥候,九江郡又改称安徽合肥国(候国)。三国时(公元202年-265年),是曹魏的扬州州治。晋代(公元265年-439年),属淮南郡,是南北货物运输线商的重要中转站。南北朝时(公元420年-581年),是江淮之间军事上理想的屏障,为南北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后,恢复安徽合肥县的名称,是庐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后,经历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安徽合肥一直是庐州(庐州府)的州治(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区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在这里是安徽合肥县。抗战胜利,曾为国民党安徽省会。解放后,先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后是安徽省省会。
历史表明,安徽合肥历来是一个军事重镇或是地区的政治中心。
二千多年来,古城安徽合肥历经藏三。据《庐州府治》卷4记载。汉代的安徽合肥城距今水西门外约二里,位于今南淝河北岸,四里河东岸,现九零八库西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孙吴和曹魏都非常重视安徽合肥的得失和经营,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孙策攻占安徽合肥,令严象为扬州刺史顾雍为安徽合肥长,不久严象被其部下庐江太守李述所杀。安徽合肥地区发生混战,郡县残破,人口大量逃亡,安徽合肥成了一个荒芜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为有效的控制江淮通道,巩固淮河南北的地盘,委任刘馥为扬州刺史,并将扬州州治从历阳(今和县)迁到安徽合肥。刘馥就任后,采取各项重建措施“招流亡,广屯田,兴陂,高为城垒,修战守备”,使一度空旷荒凉的安徽合肥又振兴起来,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之后,魏吴为争夺安徽合肥,进行了历史三十二年频繁的战争。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典故,就是对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一次以少胜多的军事行动的描写。逍遥津、飞骑桥、藏舟浦就是当时留下的遗迹。曹操为加强安徽合肥的防御力量,也曾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秋,亲率水兵进驻安徽合肥,教弩台、筝笛浦等处有他当当年活动的传说。
汉代安徽合肥城的为之,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南北朝时,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梁豫州刺史韦睿为夺取北魏的安徽合肥城,曾围堰肥水灌淹,冲毁了安徽合肥。从此此城池又日趋湮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