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历史文化
巴州指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巴中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巴中历史悠久,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下面奇事网小编给大家介绍巴州历史文化。
巴州历史文化秀丽山川蕴物华
大自然的神功赋予巴中岭梁延宕,起伏连绵;河谷开阔,台地发育;溪沟纵横,水系对称;山浅坡缓,植被繁茂的独特地貌。秀丽的山川,加之丰富的光、热、水、生物资源,给人民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巴州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巴中是我们祖先驱开发较早的地方。相传川东北最古老的土著民族-- 族在传中的“伏羲”时代即居住于此。中人剽勇,质直好义。先是以渔猎为生,后来逐渐学会从事农业生产,到春秋时,已是“牲具六畜”,名扬中原,成以产良马著称;粮食生产已能垦田种稻、黍、稷,并善用剩余的农产口酿酒。秦时,其“青酒”能与秦之“黄龙”媲美。“布”、“钱”可作赋税交纳。古代 族对开发巴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朝以前,以廪君为著名首领的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的巴族入,后向川东扩展,不少巴族入落户于巴中。后来 族被巴族征服。武王克殷,封为宗姬领地,称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巴子国地域的开发。由此,巴中的开发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经多次战争洗劫的巴中土人,所剩无几。但勤劳的祖先开发巴中从未间断。《巴州志》记载,元末明初(公元1330年左右)“夷地荒废”,有自楚者迁入,“插占为业”;后又有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川”,“深山老林,尽行开垦,地无旷土,梯田直矗。”粮食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种植有棉花、蚕桑、甘蔗、白腊、银耳、药材、柑桔、油桐等500余种经济作物,养殖有20余种家畜家禽、10多种水产,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人民奋斗几千载,既为自己创造了优美的生息环境,也为我们奠定了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巴州历史文化璀璨文明凝明珠
巴中,自古来就以其秀丽的山川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文化艺术闻名遐迩。它们有机融合一体,似明珠异彩,熠熠生辉。如巴州古城周围的南龛、西龛、北龛和水宁寺的摩岩造像共200多龛窟、3700余尊,尤以南龛为最多,有137龛窟,2000余尊。均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首创于梁魏,续镌于隋代,后经唐、宋大量增刻,形成了陆离斑烂、雕嵌玲珑、栉比相连、各县特点、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自唐起不断兴建在峥嵘崎岖阴灵山的奇巧曲幽的庙宇群;唐代建于城西的汉将军严公庙和严颜墓与茶坝章怀山上辉煌壮观的章怀寺和城南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坟;南宋抗元据点险峻绝壁的平梁城;清代建在古城东北隅内典雅端庄的“魁星阁”和城东石鼻山脊上直刺蓝天的凌云塔;清代重建在恩阳义阳山巅的“红梅阁”和“普贤祠”
“永安桥”和耸立在渔溪场头河岸山岗上巍峨的“步月塔”;近代建筑在城西巴河岸边的精美独特的“回风亭”;兴隆场境曲折幽深长达一里的龙显洞;还有城守乡的清莲洞,一泉水中清浊两流,成了少见的怪洞之一。这些无一不是我们祖先血汗与智慧的结晶,使古今墨客游人,览名胜迷醉忘回返,凭古迹激奋泪满襟,出现了“古城聚群贤,名刻存万山”的奇观。
据史料记载,汉末陈畿、马忠,阆中侯张鲁,蜀汉左将军宕渠侯句扶、桓侯张飞,唐章怀太子李贤,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唐巴州刺史严武、史俊、羊士锷,吏部尚书张禕,唐龙镇状元张曙,宋代张垓、章崇简,爱国诗人陆游,巴中籍的天文学家张思训、民族英雄宗泽、岳飞,以及明清时期众多的墨客诗人,都在巴中县城居住或游览过,有的留下了不少名诗佳作、题记碑刻及书坊、洗墨池等珍贵遗迹。仅现在的南龛山上留有历代墨客脍炙人口的题记就有50条,诗文52首。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巴州刺史严武为保护南龛摩岩造像所作《乞额疏》和向肃宗帝奏请修建西龛“光福寺”的奏文碑刻,镌于南龛的李白亲书“怪状”二字草书,杜甫在南龛的“九日奉镌严大夫”诗的楷书石刻,镌于金宝泉崖壁上的岳飞亲题的“墨庄”真迹等,加上南龛对面立于凌去塔院墙壁的前清四川学使吴杰题写出的“共登青云梯,以为人文振兴之兆”的巨大石碑等,都是全川稀有的文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