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韩信是无奈还是忍耐?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关于韩信最出名的莫过于“胯下之辱”,后人关于这个事情展开了讨论,韩信的胯下之辱是究竟是无奈还是忍耐?
有一天,淮阴市面上一个地痞无赖就跑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还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啊,你是个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来一大群人看热闹。
这个家伙气就更盛了,说,韩信你不是有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剑吗?不敢吧?那你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这个情景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
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跟成熟的“熟”是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子,他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
看到这个场面,一市人皆笑——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这就是有名的韩信遭受“胯下之辱”。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啊,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是一个士,“士可杀而不可辱”。
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呢?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这其中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扑通”一声跪下来,这是懦夫。
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蹦——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才能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
苏东坡《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就是说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样拔刀子或者掏拳头,这叫鲁莽,这叫盲动,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真正的大勇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你也要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不能实现了。而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是能够忍受的。
韩信的胯下之辱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地痞无赖,无赖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对他,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地痞无赖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如日中天,在当时的政坛、文坛都拥有显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上官婉儿,唐高宗时的朝廷重臣上官仪的孙女,14岁时因聪慧善文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被杀。韦后被杀,当属咎由自取;而上官婉儿之死,却让后人唏嘘不已。
7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并托他婉告李隆基,乞求免其一死。
刘幽求见她娇喉宛转,楚楚可怜,便满口答应。正巧此时李隆基入宫,刘幽求就将草制呈上,替上官婉儿代为申辩。但李隆基却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遂杀了上官婉儿于旗下。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坚决要杀上官婉儿?仅仅是因为如他自己所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的原因吗?李隆基坚杀上官婉儿的背后还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上官婉儿画像
纵观上官婉儿一生,不仅多姿多彩,而且跌宕起伏;不仅雪明花艳,而且才华横溢。据《景龙文馆记》记载上官婉儿天资聪敏,少年时代就在宫廷脱颖而出,她“聪达敏识,才华无比。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
上官婉儿凭借她的聪明才智,周旋在武、韦、李等各大政治势力之间,并借此掌握国家大权,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昭容,没有自己的势力,朝堂上的风起云涌也让她疲于应付。
景龙四年,即710年5月,中宗突然死亡,这让上官婉儿感到了危机。韦后意欲独掌大权,让婉儿起草一份遗诏,第一,让十六岁的李重茂接班当皇帝;第二,让韦皇后辅政,就像当年的武则天一样,裁决军国大事。
,婉儿并不认为韦后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大局,李唐皇族的力量依然相当强大,李重俊的政变已经给了她足够的警示。于是婉儿联络了太平公主,此时的太平公主在朝堂中已是举足轻重,她也乐意与婉儿合作,于是二人连夜起草好了一份不同于韦后让婉儿起草的那份遗诏的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