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由来 数学的历史及其名称是怎么来的?
数学的由来数学,我国古代叫算术,后来叫算学,又叫数学。近几十年来才确定统一叫做数学。古代“算”字有三种写法筹、笄、算。从字形的结构,可以看到事物演变的一些痕迹。
许慎《说文解字》对这几个字作如下解释“笄”,“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算,数也,从竹上具,读若”。“示示”,或“算”原来都一种竹制的工具,是几寸长的竹签,也叫筹码。用来记数、计算或卜卦。摆弄这些“算”,有一套技术基学问,自然就叫做“算术”或“算学”。
我国盛产竹子,是世界上最善于利用竹子的国家。用竹子做计算工具,使我国古代数学带有许多和西方不同的特色。“示示”由两个“示”字合成。《说文》解释“示”字说“示,神事也。”“二”是古文的上字,三竖(后来写成一竖两点)是日、月、星。古人以为天上有神灵,神的表示是从上面下来的。矫也用来占筮,“示示”字带有迷信色彩,是不奇怪的。
“算”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李约瑟认为在甲骨文或金文中从未发现过这个算字,它出现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公元前3世纪。无论如何,“算术”这个名称在汉代已经通行。正式使用,是在《九章算术》一书中。它的涵义是指当时的数学,和现代算术的意义不同。宋、元两代,我国数学发展居世界前列。那时“算学”和“数学”这两个词是并用的。
算学、数学并用的情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1935年“数学会名词审查委员会”仍主张两词并用。直到1939年6月,为了划一起见,才确定用“数学”,而不用“算学”。
对联的由来按照我们民族的风俗,过年都要贴对联,民间俗称为对子。那么过年为什么要贴对子呢?
在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中,就有关对联来历的记载了。故事说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由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专门监察鬼们的行为,发现了为非作歹的鬼,就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所以鬼们都害怕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甚至一看见桃木就害怕。于是,人们为了防鬼,就在门边放上两块桃木板子,以代替神荼、郁垒。一开始是用桃木刻成人型,后来为了省事儿,有人就在桃木板子上画人形,这种画了人形的桃木板子就叫做桃符,也就是对联的最初的雏形。
再后来有人在桃木板子题词,称为题桃符。最初的题词是什么“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还有“有令在此,诸恶远辟”,一类相当于咒语的压邪话。后来逐渐的发展成讲究对仗,文字工致的吉祥话了。
这种做法到了五代时期有了一个发展,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之日命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木上题词,以贴寝门,因嫌题词对仗不工,就亲笔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大家公认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联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家家贴的对联多数都是毛泽东的诗词句子,什么“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什么“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甚至连“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也都被写成对联贴了起来。尽管全不管对联的章法,在那样一个荼毒传统文化的年代,贴对子的形式却保留下来了,足见对联在人民群众中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