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城在哪里?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设在邓地
夏朝为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设在邓地。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称邓为“禹都”,是为其一;其二,从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华夷图》上看,以及北宋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的记载,也可以认定夏朝的都城在邓。
邓地怎么会成为夏朝的都城了呢?原来,大禹接替父亲鲧治理洪水的职务后,“劳身焦思,三过其家门而不入。”终于琢磨出因势疏导之法,代替其父亲修堤堵水之方,将大地上的洪水引入东海,消除了水灾。因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传给了他。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时,没有将天子之位禅让给德高贤能的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当天子。启继位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启也自然成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象大禹那样“薄衣食,卑宫室”,而是整天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把一个原来民众安居乐业的夏朝,搞得怨声载道,危机四伏,历史上称为“夏启荒政”。
启又传位给长子太康,这个浪荡公子太康即位后,比启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庸淫乐从不过问朝政,终于惹起公愤,被有穷氏部落的君长后羿为首的一帮人,驱逐出夏朝都城,跑到洛水一带过着流亡生活。历史上称其为“太康失国。”太康死后由他的弟弟仲康即位,但他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他和几个弟兄一起,流浪于洛水一带。到了仲康死后,其儿子相继继承王位时,后羿和寒浞正为争夺夏朝的王位,长期征战杀戮不休。帝相只得携带妻子逃奔到岳父有仍氏部族,直到生下儿子少康,长大成人即位之后才中兴了夏朝。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近百年间,王权旁落于异族部落长之手。仲康流亡在外期间,寒浞打败后羿占领京都,篡夺了夏朝王权。流亡的仲康帝与兄弟们及同姓贵族合议,都一致认定邓地是禾稼茂盛、便于储积实力、光复夏朝基业再好不过的重地,于是他便将另一个有志气又能干的儿子封于邓,并确定邓为夏朝都城。直到少康中兴了夏朝,还都帝丘时,邓地始终为夏朝京都。仲康的后裔子孙们,在邓地沃土经营800多年,含辛茹苦地繁衍生息于此,并在夏朝中兴后,作为同姓属国而屹立于诸候国之林。
夏朝首都斟鄩,阳城(今登封)、安邑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称道邓国,是夏王朝遗民居住之地。夏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至今,邓州还保留有夏朝先民们的传统风尚。
夏王朝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夏王朝的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争中的俘虏。某些部族被夏王朝讨灭之后,组织形式依然保留,其成员整体均沦为奴隶,例如,据《楚辞天问》注,启讨灭有扈氏,将其部族成员罚作“牧竖”,即放牧牲畜的奴隶。
夏王朝的贵族拥有大量土地和众多奴隶。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失国逃奔有虞氏时,仍“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少康寄居他族尚且如此,其贵为天子之时,直接控制的土地和奴隶当巨不胜数。
夏王朝统治者发动战争,除掠夺财富和奴隶,也为了攫取美女,以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据《国语·晋语》记载,夏朝末代国王桀讨伐有施氏,“有施氏以妹喜女焉。”《竹书纪年》云,岷山氏“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
平民是夏王朝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平民的地位虽高于奴隶,也深受贵族的压迫。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的重要矛盾。平民意愿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夏王朝的安危。后羿之所以能篡夺夏王朝的政权,正是因为太康沉迷于田猎,失去了平民的支持。后羿“不修民事”,终日游乐,亦为寒浞所杀。寒浞重蹈太康、后羿的覆辙,“不恤人事”,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实乃万古不变之真理。少康灭寒浞之后,经其子杼的治理,夏朝复趋稳定。杼是夏朝的一代著名国王。《国语·周语上》称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意思是说,杼能继承禹的功业,因而夏人以高规格的报祭来祭祀他。
夏朝末期,统治阶级对奴隶和平民的压榨日益深重,导致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史记·夏本纪》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夏桀暴虐无道尤甚,大肆搜刮百姓,屡次发动对外战争,民怨沸腾。《史记·夏本纪》云“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桀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又广收美女,伎乐之人,充陈后宫。桀宠爱妹喜,不惜大量撕扯贵重的丝织品,甚至造酒池行舟,以博取妹喜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