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典故介绍

考古发现 2023-11-22 11:24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长平之战的典故介绍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长平之战图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后的秦国扮演什么角色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实力被大大削弱,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秦国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伤亡过半的代价,导致国内空虚。

秦灭六国形势图

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就将秦军分为了三路,继续攻打赵国,打算扩张战果,一举灭亡赵国。原本,白起的战略是没有错的。赵国正受重创,国内人心惶惶,军事和经济上都损失惨重,大不如前。而秦军虽然也有伤亡,但毕竟不像赵国那么严重,利用这个机会乘胜追击,赵国极有可能就此灭国。,秦国的范雎一方面嫉妒白起的军功,一方面又接受了赵、韩两国的重金游说。于是他便以秦军的疲劳现状和现今应该休养生息的理由去劝说秦王,建议其接受赵、韩的割地求和。秦王认为他说得有理,便同意了。

此后,赵国违约,没有割让城池给秦国,反而和其余诸侯国联合对付秦国。秦王大怒,遂开始攻打赵国首都邯郸。白起曾劝说秦王不应在此时攻打邯郸,一是因为长平之战后,秦国伤亡较大,国内空虚,这些都还未调整过来,实在不宜再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二则是各诸侯国对秦国恨之入骨,它们与赵国联合起来,里应外合,那么秦国战败的可能性就太大了。秦王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执意攻打邯郸。最终,秦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长平之战后随即发生的邯郸之战,让秦国几乎将之前在长平之战中获得的胜利战果全部吐出,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也由此推迟了。

长平之战尸骨坑介绍

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的兵力伤亡数目令人震惊。赵国前后死伤约45万人,此后元气大伤。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内空虚。

长平之战尸骨坑

在长平之战的阶段,赵军主将赵括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赵国军队失去了主将,剩下的士兵便不成气候了,全部向白起投降。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白起并没有放过这些降兵。他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留下他们,可能会再生其它事端。于是,他便用了欺骗的手段,将赵国的四十余万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放回了年龄较小的240名士兵。这样的事件的确骇人听闻,但也足以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白起临死前,也曾说过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情,早就足够死罪了。

在1995年的时候,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终于将当年战争中的尸骨坑逐渐挖开,并将其分为一号坑和二号坑。两者均为深坑,并不像是秦军人为所挖,而更像是天然形成的。可以想见当年那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死后被抛入这里,再将一层薄土掩盖上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尸骨也终究都被深埋于地下了。

因为这个尸骨坑是在永录村发现的,也被叫做“永录尸骨坑”,其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刀币、箭头等文物,为长平之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奇事网以上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介绍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