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是如何过清明节的?古代清明节的习

考古发现 2023-11-22 11:2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千古传唱,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清明节由来已久,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那么古人又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呢?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传,春秋战国期,晋国人介子推,有恩于遭难时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了国君后曾放火烧山,希望逼出带母亲上山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仕,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此悔恨不已,此后每到放火烧山那日,宫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纪念怀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节”。寒食节后,晋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为其扫墓的“清明节”,清明扫墓又成风俗。此传说可信与否暂且不说,不过介子推确有其人,《左传》上便有记载,但名叫“介之推”,仅称他是“隐而死”,并无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情节。但不论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由来已久。

  寒食节其实是一个“励志节”。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 4天)。到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将唐玄宗定下的寒食清明假期4天增加到7天——在节假日史上,清明节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王维还感慨说,年轻人应该每天出去游玩,何必要等到清明节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在清明节写下“留饧和冷粥,出火煮绿茶”。清明节生火品茶,佐以麦芽糖、冷粥,想必别有一番风味。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继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

  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今杭州)城时,用了这样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难怪宋人能写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宋人在清明节长假里的活动很多,民间在这天还喜欢挖井,而皇家则会举行一项唐代皇家就有的“改火”活动。但宋代皇家更特别,让宫内小太监们在阁门前用榆木钻火,第一个取到火的会得到奖赏,奖品相当丰厚,是一只金碗、三匹绢。然后再用取到的新火种点燃火烛,赏赐近臣。清明节的法定功能,在宋代达到了顶点。由于时间比较长,活动内容也开始变味,寒食、清明二节本应停止娱乐的,但在宋代却异常活跃。一些路途遥远无法回原籍扫墓的官员,常会利用这难得的“黄金周”,把酒叙旧,找老乡、约同科成为一景。有的干脆相约赌博,想着法子找乐,打发假期。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抛球乐》显示出清明节的热闹,既有音乐助兴,又有踏青出游“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清明节插柳枝,赏杜鹃,也受到诗人歌咏,让今人感受到清明节的独特魅力。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朝廷会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天长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由上可知,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祭奠亲人、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和朋友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祭拜祖先,并不是封建迷信,这是对故去的亲人的一种思念、想念,告戒后人不要忘记先人,故去的老人。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的接力传承!

  曾经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的地方,俄罗斯却称之为南千岛群岛,那里指的是千岛群岛南部的择捉、色丹、齿舞、国后四岛。二战后期,作为苏联出兵打击日本的回报,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协定》中规定"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此后,苏联(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一直实际控制着上述领土。但日本认为,它从没有放弃收回"北方四岛"的要求。

  苏军决定武力收回

  千岛群岛(俄方称"千岛群岛",日本方面称"北方四岛")按日本方面的说法,是指择捉、色丹、齿舞、国后四岛,自古有日本人在此居住生活。在18世纪时,千岛群岛南北两部分属日本和俄罗斯。19世纪,沙俄占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库页岛)。1905年因日俄战争失败,沙俄被迫通过《朴茨茅斯条约》向日本转让了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岛的控制权。

  日本在那里立足后,不仅封闭了俄罗斯通往太平洋的出口,而且封闭了通往堪察加和楚科奇半岛各港口的海上通道,成了进攻滨海地区和远东的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加强了千岛群岛的防务,集结了8万大军,修筑了9处机场,能容纳近600架飞机,其中占守岛的日军多达2.3万人,还得到第11战车联队的支援。

  1945年2月,日本战败前,苏美英关于战后日本问题的《雅尔塔协定》规定,整个千岛群岛,包括择捉、国后、色丹和齿舞群岛,都划归苏联。

  为了执行《雅尔塔协定》,苏联决定用武力收回被日军占领的千岛群岛,展开了著名的"守门之战"。

  1945年8月15日夜,苏军步兵第101师和太平洋舰队奉命实施登陆作战。战役的关键是要拿下离堪察加半岛最近的占守岛,它有两处完好的海军基地片港和柏原港,拿下这里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千岛群岛。

  子夜登陆发动奇袭

  为取得奇袭的效果,苏军进行了高难度的子夜登陆。由于当夜又起了大雾,苏军无法出动飞机支援,只能依赖岸炮和护航驱逐舰的炮火来掩护登陆部队。

  8月18日2时35分,苏军岸炮部队从12公里外堪察加半岛的洛帕特炮台轰击占守岛,以"基洛夫"号巡洋舰为首的苏联舰队也将180毫米口径的喀秋莎火箭弹一古脑地砸向日本人。

  在战役打响的最初时间里,日军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从海上到背后都在向他们射击。日军司令部根本无法判断登陆的是什么部队,有多少人,直到在战场上听到俄语"乌拉"的喊声才明白,苏军来了。

  4时30分,苏军登陆舰队靠近了占守岛的海军基地--片港,部队要在狭窄的3公里地段抢滩,占领制高点国端崎和第171高地。缓过劲来的日军拼命阻止苏军后续部队靠岸,日本人利用海面雾气,企图以猛烈的炮火来挽回自己的颓势。

  苏军的1号登陆舰被日军炮弹直接命中,机舱被打坏。中尉亚斯特鲁勃不顾自己受伤、一半水兵牺牲的恶劣环境,借助浓雾的掩护,佯装军舰爆炸和失去战斗力,以迷惑日军,随后趁炮击减弱的机会,把剩下的人员组织起来检修,堵好漏洞,使军舰继续执行任务。

  在登陆现场,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当一艘军舰中弹起火、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步兵第373团党员叶尔马舍夫上尉拿起团旗高喊"团旗在我手里,跟我来!前进,小伙子们!"他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水中,向岸边游去,其他官兵也跟着他往前冲。

  混乱中,苏军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苏军护航舰一发幸运的炮弹打在国端崎的灯塔上,引起大火,火光为登陆舰队在浓雾中驶向岸边提供了很好的方位物。在凌晨5时左右,苏军登陆兵终于艰难地在片港湾建立了两个坚固的桥头堡。

  苏联士兵用身体堵住射击孔

  随着天色见亮,苏日双方都开始清楚各自的战场态势,在片港方圆不到3公里的地段,谁能前进一步就意味着将对手置于死地。

  从早上6时开始,日军就以猛烈的炮火作为掩护,动用联队(团)级规模的冲锋,试图把苏军赶下海去。日本人明白,一旦苏军在这里站住脚,他们的抵抗将毫无意义。

  在苏军工兵临时挖的堑壕里,双方把刺刀、铁锹,还有枪托全都用了上,因为苏军多是身高力大的战士,无论是白刃格斗,还是摔跤,都占上风。

  下午14时,日军从171高地上把自己的预备队--战车第11联队投入使用,18辆坦克配合两个大队的步兵进行的挣扎。坦克展开队形后,随着越来越大的轰鸣声向阵地逼近,苏军战士已能清楚辨别出坦克上的青龙图案。

  当坦克靠近到只有200码的时候,苏军各种武器一齐开火,反坦克枪手瞄准坦克,步兵用冲锋枪和机枪狙击日军步兵,力图将敌步兵与坦克分割开。由于射击准确有效,不到两分钟,就有6辆日军坦克起火,但其他坦克很快到了苏军眼前。在领头的一辆坦克里,一半身子露在炮塔外的日军指挥官池田末男大佐手持展开的太阳旗,舒托夫少校用冲锋枪打了两个点射,池田末男当场毙命。刹那间科斯蒂列夫中士用集束手榴弹让这辆坦克象蜡烛一样燃烧起来。

  18时,苏军登陆兵在舰炮的掩护下,开始冲击171高地。日军利用掩体进行拦阻射击,而苏军登陆兵却在开阔地上,无法靠近几十米外的日军火力点。海军中士、共产党员维尔科夫依托一块块石头向敌火力点运动,他猛力地将一枚手榴弹投进射击孔,火力点哑了一会,便又死灰复燃,维尔科夫全然不顾自己已多处负伤,一跃而起,朝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身体堵住了射击孔。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红旗终于在高地上空飘扬。

  日军败将心有不甘

  8月19日,得知裕仁大王投降诏书的日军一方面主动提出停战,但另一方面仍在积极备战,日军甚至将准备撤退的两个旅团重新展开,试图压迫苏军。但苏军并未受到停战的制约,继续向占守岛纵深发展。直到当日18时,千岛群岛日本驻军司令堤不夹贵中将才接受无条件就地投降,此时日军已死伤1018人。

  8月23日,堤不夹贵中将来到占守岛,同苏军签订停战协定。他不仅是当地日军最高长官,也是当地垄断企业的大股东,过去他在渔汛期间可以利用手下大捞一把,而现在,他永远失去这笔收益了。他试探性地询问苏军指挥官格列奇科少将有多少苏军参加了登陆作战,格列奇科故意把人数夸大好几倍。堤不夹贵脸上泛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他说"如果我早知道只有这么一点水兵,我就先把他们淹死,而后再投降。"后来,堤不夹贵还痛苦地声称1945年8月23日是他一生中的"黑道日"。

  当时的形势对苏军非常有利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北部的日军已缴械投降。8月28日凌晨,苏军在择捉岛登陆,1.35万日本守军不战而降。接着在9月1日又占领了国后和色丹两岛,日军均未抵抗。攻占齿舞岛的行动是在9月5日结束的。由于日军均未抵抗,所以双方均无伤亡。

奇事网以上就是我国古代人是如何过清明节的?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