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霄娘娘是谁?为何需要元始天尊才能击败他们

考古发现 2023-11-22 11:2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三霄娘娘 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为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结义妹妹。她们执掌混元金斗,凡是神、仙、人、圣、诸侯、天子等,不论贵贱贫愚与否,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现也有人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现今紫霄宫父母殿内供奉有三霄娘娘。头戴饰宝凤冠,身着华丽服饰,面容丰润慈祥,各持宝物,文雅端坐。

  同门师兄赵公明

  有一天,云霄正在宫门外观赏风景,忽见从山下来了一位身材魁伟的道士。这个道士不是别人,正是三霄娘娘的在峨眉山罗浮洞修行的同门师兄赵公明。云霄十分高兴,连忙迎上前去施礼“师兄,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不想,赵公明没有丝毫笑容,满脸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原来,近些天赵公明正在帮助殷商王朝的闻太师讨伐姜子牙,他仗着自己手中有缚龙索和定海神珠这两件宝贝,打伤了姜子牙手下的很多将士,被姜子牙施展法术,把两件宝贝都收了去,落得两手空空。无奈,他跑到碣石山来向三霄娘娘借宝,好去找姜子牙报仇。云霄听赵公明说明来意,连连摇头“师兄,姜子牙替天行道,早晚都会成功,你又何必助纣为虐,引火烧身呢? 我看你还是消消气,暂时回罗浮洞,等将来天下平定,我去找姜子牙把缚龙索和定海神珠替你要回来就是了。”赵公明听了这话,怒气仍然不消,说“不行,我一定要借你的金蛟剪和混元金斗,找姜子牙报仇!”云霄左说右劝,赵公明就是不听。云霄干脆把脸一绷说“师兄借我的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借这两件宝贝!”赵公明说“我什么都不借,就是要借这两件宝贝!”云霄气得直叹气。

  《封神演义》故事是天黑以后,碧霄果然背着云霄把金蛟剪交给了赵公明。赵公明拿了金蛟剪,就去找姜子牙决战,争斗中又伤了西歧许多将士。姜子牙十分恼怒,就命人扎了一个草人,草人胸口写上“赵公明”三个字,又设了一台香案,一天三遍在草人面前烧香念咒。不几天,就咒得赵公明浑身瘫软,神智昏迷。到了三七二十一天,姜子牙又狠狠地朝草人射了一箭,赵公明顿时胸口流血,大叫一声,气绝身亡。

  赵公明被姜子牙咒死的消息传到碣石山碧霞宫,云霄才知道碧霄早已背着自己把金蛟剪借给了赵公明,顾不得埋怨碧霄,只顾自己哭得死去活来。碧霄更是后悔莫及,恨自己不听大姐的话,害得师兄惹来了杀身之祸。当下,三霄娘娘强忍悲痛下山,来到殷商大营,见到了赵公明血肉模糊的尸体,禁不住又是一场痛哭。姐妹三个在悲痛之余,对姜子牙恨之入骨,立刻亮出了另一件宝贝混元金斗,要找姜子牙报杀兄之仇。这下正中闻太师下怀,立即整顿兵马,与姜子牙决战。这混元金斗果然厉害,姜子牙的将领来一个拿一个,来两个拿一双,连姜子牙都差点被捉住。

  姜子牙无奈,只好跑到昆仑山玉虚宫,去请他的师傅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来到阵前,喝令三霄娘娘收宝回山,三霄娘娘不听,竟用混元金斗来拿元始天尊。元始天尊一见,口念咒语,把衣袖一挥,混元金斗顿时失去了神力,从半空掉了下来,飘飘悠悠落在了碣石山上,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石盆。这两个石盆,就是后来三霄娘娘经常用来洗浴身子的仙浴池。当下,元始天尊高声喊道“你们三个赶紧投降,老夫免你们杀身之祸!”三霄娘娘见到宝贝被收,顿时傻了眼,只好按下云头,拜倒在元始天尊面前。

  结局

  根据原著中第五十一回的片段 且说琼霄见老子进阵来观望,便放起金蛟剪去。那剪在空中挺折如剪,头交头,尾交尾,落将下来。老子在牛背上看见金蛟剪落下来,把袖口望上一迎,那剪子如芥子落于大海之中,毫无动静。碧霄又把混元金斗祭起;老子把风火蒲团往空中一丢,唤黄巾力士“将此斗带上玉虚宫去!”三位娘娘大呼曰“罢了!收吾之宝,岂肯干休!”三位齐下台来,仗剑飞来直取。难道天尊与他动手,老子将乾坤图抖开,命黄巾力士“将云霄裹去了,压在麒麟崖下!”力士得旨,将图裹去。不题。且言琼霄仗剑而来。元始命白鹤童子把三宝玉如意祭在空中,正中琼霄顶上,打开天灵。一道灵魂往封神台去了。碧霄大呼曰“道德千年,一旦被你等所伤,诚为枉修功行!”用一口飞剑来取元始天尊,被白鹤童子一如意,把飞剑打落尘埃。元始袖中取一盒,揭开盖,丢起空中,把碧霄连人带鸟装在盒内;不一会化为血水。一道灵魂也往封神台去了。——————————由此看出,

  云霄被老子用乾坤图裹去,镇压在麒麟崖下。

  琼霄被元始天尊用三宝玉如意击中天灵而亡。

  碧霄被元始天尊用法宝(玉盒子)化为血水而亡.

  姓氏现在往往被连在一起用,,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原本并不是一回事。姓,会意字,从女,生声。“女”为女性、女人;“生”为生育、出生。“女”“生”为姓,其本意即为女人生的孩子随母亲姓。姓的甲骨文中,“生”像植物萌芽的样子,表示万物生生不息,正如人类代代相传。对于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非常明确“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班固在《白虎通德论》卷九中也同样阐明了其“女”“生”的本意“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古人的名字极为复杂,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个词。姓产生于前,氏出现在后。据考证,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随母亲姓。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是家族基因的延续。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都是女字旁。显然,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最早是由女性来确定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便是姓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到了伏羲氏族社会时期,随着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并散居到各个不同的地方。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为了相互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便要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样就产生了“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不同支系。氏族社会时期实行“族外婚”,同一个氏族的男女不能结婚,“姓”因而也起到了“别婚姻”的作用。这即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可见,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秦汉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当严密,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不娶同姓”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通志·氏族略》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也就是说,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但姓与氏都是贵族才有权使用的称号,没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们统一以其职业称呼,如庖丁是对姓丁的厨子的称呼、优孟是指姓孟的俳优等。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秦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并渐渐合二为一。《通志·氏族略》记载“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更将姓氏混同成一个概念。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其中甚至出现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奇事网以上就是三霄娘娘是谁?为何需要元始天尊才能击败他们?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