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地动仪的发明历史
地动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大家知道对于地动仪了解吗?知道是谁发明的吗?知道当中的发明历史吗?下面跟随奇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地动仪的发明者以及发明历史
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
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地动仪的原理及结构模型
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与此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见上图)。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地动仪的外形机关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地动仪的复原新闻
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
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
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
验收
地动仪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
4月16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天地经纬》专题陈列厅,由地震学、考古学、机械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开始对用挑剔的眼光注视着地动仪复原模型(1/3小样)。
当日下午,验收组的7位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认为新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具有验震功能的科学仪器,迈出了复原研究的历史性一步。这个验收意见意味着,新复原的地动仪通过了阶段性成果验收,后续工作只需对某些技术细节做进一步优化,对外观做出最终确定。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对此感触颇深我们不仅在复原一件仪器,也在找寻1000多年前那位伟大科学家求实疾虚的科学精神
心愿
一定要让地动仪模型动起来
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设过程中,田凯负责主持《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布置汉代展厅需要展示张衡的地动仪,当时最权威的模型陈列在原历史博物馆里,它是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这台卵状体上含有8条飞龙的模型,已成为地动仪的标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