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奉化陈君庙山窑址群发现两座龙窑
2019年2月至6月,为配合S203省道奉化段公路工程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对奉化陈君庙山窑址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两座龙窑,出土大批越窑青瓷器和窑具等。
陈君庙山窑址群,主要分布在奉化区白杜村、余家坝村及周边的山地缓坡地带,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被发现。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的两座龙窑窑炉,前半段保存较完整、结构清晰,关键部位窑头火膛、窑床保存较好,窑门及两侧的排水沟清晰,对奉化地区早期越窑窑炉结构研究具有较高价值。
盏托
两座窑床长度分别为29.75米和32.15米,结构基本相同,可见操作间、火膛、窑床、窑墙、窑门等。一座窑床底部经解剖可见厚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的红烧土层,有多次烧造的迹象。窑墙由长约22厘米、厚6厘米的窑砖叠砌,朝向窑室内部的一面有明显的烧造痕迹。窑门均位于窑室南侧,目前仅保留有两个窑门。另一座窑床操作间两侧可见四个柱洞,表明操作间部分曾存在棚架式的地上建筑。窑床内有横向和纵向摆放整齐的匣钵。该窑南侧现存窑门有四个,其中两个窑门门口发现有摆放整齐的匣钵。
山字形匣钵
此次发掘出土的主要为瓷片和窑具。瓷片绝大多数为青瓷,器型有碗、盘、钵、壶等。纹饰主要出现在盘和钵等器物的内底,多为线刻,有少量的浅浮雕。纹饰题材包括鹦鹉纹、凤纹、团花纹、莲瓣纹、海潮纹等。在部分器物的器底发现有刻划的文字,目前可辨识的主要为姓氏和数字,可能是加工过程中代表工匠的印记。匣钵中,M形匣钵占绝大多数,为山字形匣钵。
器底文字
据介绍,出土瓷器标本制作精美,胎质釉色较为上乘,细线划花工艺精湛,如细线划重莲蓬纹、鹦鹉纹、双凤纹的碗、盒、钵以及镂雕的熏炉等,均属比较高档产品。器物装饰纹样有本地特色,反映了该地越窑工艺水平。出土遗物主体遗存时代为北宋早期,约公元1000年,某些器物年代为汉代、晋代、初唐、北宋晚期,年代跨度较大。
本次考古发现深化了对奉化区白杜区域窑业发展状况的认识,以往普查,该地窑址时代笼统地被称为五代至北宋时期,产品质量档次普遍不高。此次发掘明确了北宋早期该地已有窑业生产,而且产品质量档次较高。出土产品标本与东钱湖、上林湖地区造型基本一致,为研究越窑系的青瓷工艺传播和空间分布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资料,对了解宁波地区越窑系窑址的分布区和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