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李家坪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
李家坪遗址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新安傣族乡新开田村五组,小地名李家坪。遗址地处城河东岸的山前缓坡地带,西部断崖下为城河,高出河面近百米。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期,面积约4500平方米。2018年3月至6月,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州博物馆、会理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遗物,为研究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发掘概况
遗址地形为缓坡,东部临山坡,西部为断崖,地表被两条冲沟分隔为三块区域,分别划分为南、中、北区进行发掘,总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南区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地层最为完整,可分为6层,第④、⑤、⑥层为文化层,总厚度近1米,出土较多陶片、石器等遗物。北区发掘350平方米,地层共分5层,其中第④、⑤层为文化层。中区被破坏严重,未发现文化层,仅在第1层出土少量陶片。南、北区相隔两条冲沟,没有直接的地层叠压关系。
发掘成果
共发现人类生活留下的各种遗迹37座,包括房址3座,灰坑29座,灰沟1条,灶4座。房址包括2座方形半地穴式和1座圆形地面式,有柱洞,门道、火烧面或灶。灰坑主要为锅底状坑,平面形状有近圆形、近椭圆形、近方形和不规则形。
在文化层和遗迹中共出土各类器物166件,绝大部分为石器,包括斧、锛、凿、刀、杵、网坠、石球、矛、镞、纺轮、砍砸器、刮削器、石镯、石环等。较多的渔猎采集工具证明当时人们还主要以渔猎采集为生,出土的石环、石镯等精美的装饰品需花费大量时间制作。骨蚌器较难保存下来,数量较少,有骨针、骨锥,穿孔蚌器,饰品有穿孔圆形蚌片。,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期陶片,陶色主要有黑陶、黑褐陶、褐陶、红褐陶、黄褐陶、灰褐陶、灰陶,陶色斑杂是火候和气氛不稳定所致,显示当时的制陶工艺并未完成熟。早期陶片,泥质陶和夹砂陶数量相差不多,黑陶占多数,流行施绳纹;晚期陶片多为夹砂陶,褐陶系占多数,流行素面。器形均为平底器,以侈口罐为主,另有高领罐、直口罐、敛口罐、花边口罐、带耳罐、鼓腹罐、折腹罐、敛口钵等。
初步认识
李家坪遗址出土的大量早期陶片,以泥质绳纹黑灰陶为特征,这些陶片与猴子洞遗址最早的陶片相同,应属于同一时期,年代可早至距今约4800年,为研究金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李家坪遗址晚期陶片以夹砂素面陶为主,器形与猴子洞部分石棺葬出土的陶器相似,但不见猴子洞遗址晚期大量出现的刻划纹和戳印篦点纹,器类亦有一定差异。由于猴子洞早、晚期陶片之间年代跨度可能较大,此次李家坪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细化明确猴子洞遗址的年代分期,对城河流域乃至金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河流域下游五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了猴子洞遗址、李家坪遗址、大劈山墓地、河东田遗址、河头地遗址等一批包含新石器时期文化堆积或早期石棺葬的重要遗址,而李家坪遗址正处于这些遗址中间的关键位置。上游相邻数百米的大劈山墓地发现了两百多座石棺葬,而相距不远的河东田遗址和河头地遗址也相继发现了早期石棺葬,这批石棺葬与李家坪遗址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仅数百米,是否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次发掘的李家坪遗址文化堆积层次清楚,遗存丰富,该遗址的全面深入研究将对我们探索解答早期石棺葬居住聚落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