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区天生城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天生城遗址,重庆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天生城社区,地处长江北岸,临近苎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相传蜀汉昭烈皇帝刘备曾驻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宋蒙战争时期,天生城为南宋川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为夔东十三家之三谭的抗清武装据点。城址现已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城遗址布局结构示意图
遗址高程模型
工作概况
根据国家文物局考古先行、全程参与的大遗址保护工作要求,为配合重庆市三峡后续工作大遗址保护项目天生城文物本体修缮保护及遗址公园设计,2017年,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天生城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分为三个阶段2月至3月,对城圈闭合、城门设置及遗存分布情况开展全面调查;4月至5月,对外城新发现的城垣、道路节点布设探沟试掘;6月至9月,选择内城遗存分布密集区域(马家堰塘遗址),布设探方清理揭露。工作过程中,采取了RTK及全站仪测绘、无人机航测及三维全息扫描等多种科技手段,全面、准确提取遗址历史信息。
RTK控制测量
三维全息扫描
9月28日,重庆市文物局组织邀请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先生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考古工地现场、发掘资料及出土器物等进行了检查、验收,本年度考古发掘被专家组评议为优秀。
考古调查
东外城北一字墙(宋、清)
东外城北一字墙(宋、清)
考古调查以实地踏查方式开展,调查面积约2平方公里,围绕城址考古的布局与沿革核心问题,对城圈、城门、建筑基址、路网结构、给排水系统及周边城寨(鸡哈寨)进行了全面调查,新发现文物点28处,包括城门(卡门)2处、城墙3段、采石场4处、炮台8座、道路4条及洞居建筑4处、防空洞3处。试掘工作选择新发现的北外城、东外城开展,共布置探沟9条,清理面积155平方米。共揭露遗迹12处,包括城墙5段、道路3条、石墙2道及城门2座。
考古发掘
一号院落高空影像(清)
二号院落正射影像
考古发掘主要围绕山顶马家堰塘区域展开,清理保存较好的清代院落基址2处,布置探方27个,揭露面积2836平方米。其中,一号院落平面呈长方形,大门、前院坝、主体台基建筑群及附属建筑等保存完好,主体台基建筑群为前后二进四合院布局,中轴对称,由台基踏道、门房、仓房、厅房、正房、二进左右厢房及前后天井组成。二号院落为三合院布局,由大门、前院坝、天井、左右厢房、正房、东偏房、花园及围墙、厕所组成。,选择保存较好的东外城采石场布置探方1个,揭露面积115平方米。
滴水(清)
青釉瓷碗(宋)
筒瓦(清)
遗物主要出土于一、二号院落建筑废弃堆积层及东外城北门垫土层,包括陶、瓷、铜、铁及石质器物标本280余件,其中小件器物125件,类别以生活用品及建筑构件为,主器形有瓷碗、瓷盏、瓷杯、瓷灯、瓷壶、瓷罐、铜钱、铁钉、铁环、筒瓦、板瓦、滴水及骨牌等。除采集的一件石斧可能早至汉代以前外,大部分为宋至明清时期。
主要收获
姚家洞子洞居(清)
本次考古工作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在城址布局与沿革方面均有所突破,取得了系列重要收获。一是在鹅公包、东外城及前、后寨门瓮城等区域发现多处宋代建筑遗存,填补了城址年代的相关空白。二是基本廓清了城址宋代以来内、外两重城圈的布局结构,确认宋代天生城由山顶台城、东外围城及北外子城三部分组成,将遗址本体分布范围由孤立的山顶环城,向北扩大到鹅公包一带,向东扩大到东部二级山崖,印证了《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中一鼓而拔其外城的相关记载。前后寨门(卡门)瓮城城墙、东外城北门及鹅公包宋、清两个时期城门城墙的叠压关系,为研究城址沿革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三是新发现一批保存较好的采石场、洞居建筑、防空洞、炮台等文物点,丰富了城址历史文化内涵,深化了对城址文化延续性的认识。四是重点清理的两处清代大型院落基址,布局完整、保存较好,是晚期城内生产、生活社会面貌的真实体现,为内城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线索。五是相关考古工作成果及时纳入了天生城国保规划、修缮方案及遗址公园设计,为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实物材料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