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苦寨坑发现原始青瓷窑址

考古发现 2023-11-22 14:1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福建永春苦寨坑发现原始青瓷窑址 是我国目前已知烧造最早原始青瓷的窑址之一,为研究原始青 瓷以及龙窑起源提供了新材料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位于泉州市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西南面的一座山坡上,当地人称苦寨坑,海拔高度约674 米。2015 年发掘辽田尖山原始青瓷窑址,对周边开展区域调查时发现,并分别于2016 年1月、2016 年11~12 月对其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约350 平方米。   通过考古发掘,共揭露9 座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均为典型的龙窑,一般通长约4 米,宽约1 米;窑炉均依山而建,沿着山坡向上掏挖洞穴而成,分布密集,上部窑炉叠压打破下部窑炉,,早期窑炉破坏严重,窑顶基本无存,仅存窑壁和窑底。现以保存较好的几座窑炉遗迹进行具体介绍   Y2 位于发掘区的南侧,东侧邻Y9,南侧叠压Y1 窑尾,窑头朝向西南。窑炉斜长2.71 米,宽1~1.05 米,窑壁残高0.10~0.21米。火膛位于窑室前面,平面呈凸字形。火膛前工作面底部堆积为一层,靠近窑室部分表面为红烧土烧结面,并有一层厚约1 厘米的炭层。窑壁烧结度不高,呈黄褐色,不见窑汗。窑室底部垫有黄褐色窑砂,厚约0.24 米,上面有一层厚0.05 米的倒塌红烧土堆积。   Y5 位于发掘区的北部,西侧与Y6 相邻,东侧与Y7 相邻,火膛叠压Y3 窑室之上。窑头朝向西南。窑炉斜长3.3 米,窑室前部内宽1.01 米,中部内宽1.05 米,尾部内宽1.11 米,残高0.10~0.40 米。火膛位于窑室前面,平面呈凸字形,火膛前工作面底部堆积有四层,厚0.86 米,每层表面均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炭层。   窑室底部堆积分为四层,厚0.63 米。均为砂土,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夹杂大量灰白色、灰黑色风化石颗粒。   Y6 位于发掘区的北部,东南侧与Y5相邻,火膛工作面叠压在Y5 窑室之上。窑头朝西南。窑炉斜长3.32、宽1.15~1.20、残高0.55~0.70 米。火膛位于窑室前面,平面呈凸字形。火膛工作面堆积分为七层,厚1.34 米。   Y9 位于发掘区的南侧,西侧与Y2 相邻。窑头朝向西南。窑炉斜长3.75、宽0.93 米、残高0.22~0.40米。火膛位于窑室前面,平面呈凸字形。火膛前工作面堆积分为四层,厚0.25米。每一层工作面上均有一层厚约1 厘米的炭层,与窑室交接处有红色烧结面。窑室前部底堆积分四层,均为黄褐色砂土,里面夹杂有瓷片、红烧土块等,厚约0.38 米。   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以陶瓷器和窑具为主,陶瓷器中,原始青瓷所占比例约为25%,印纹硬陶占比约60%,窑具占比约15%。陶瓷器形主要有尊、罐、钵、壶、纺轮等。原始瓷胎为灰胎,质地致密。施釉多不均匀,釉层较薄,大部分器表有凝釉现象,釉色多呈青绿色、青灰色,少量呈青褐色。外壁一般施满釉,内施釉至口沿或颈部。窑具只有圆形垫饼一种,大部分只有一面有垫烧痕,部分两面有垫烧痕。   值得注意的是,窑址里出土的大部分陶瓷器以及垫饼残片均被人工有意识地打击过,发现大量刃部较为锋利的陶瓷片,很多陶瓷片上还可见打击痕迹。   原始瓷与印纹硬陶装饰技法与纹饰相同,采用刻划、拍印、戳印、堆贴、镂空等手法,纹饰有弦纹、菱格纹、方格纹、直条纹、圆圈纹、篦齿纹、凸棱纹等。大部分器物外壁均有纹饰,腹部拍印方格纹、菱纹、直条纹为主,肩部戳印圆圈纹、锥刺纹,并间以弦纹、篦齿纹等。大部分垫饼亦拍印有直条纹,少量方格纹和菱格纹。   年代与意义   从窑炉里采集8 个碳样品,经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测试,苦寨坑窑址年代最早公元前1749 年,最晚公元前1497 年。即最早可到夏代中期,最晚到商代中期。   苦寨坑窑址是我国目前已知烧造最早原始青瓷的窑址之一,与浙江地区夏商时期的原始青瓷窑址相比,两者无论是窑业技术还是产品,均有较大差别,应无直接承袭关系。在苦寨坑窑址周边区域调查过程中,2公里范围内已发现10 余处规模较大的夏商时期的窑址群。苦寨坑窑址为研究我国原始青瓷以及龙窑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   ,在同属晋江流域的泉州丰泽区、南安市、永春县、安溪县等许多遗址中均发现大量与苦寨坑窑址产品相同的陶瓷器标本,晋江流域应该是这二处窑址产品的主要消费目的地。在闽江下游的平潭壳丘头遗址中也发现少量与苦寨坑窑址相同的原始青瓷,,苦寨坑窑址的产品有可能向北传播到闽江流域。(福建博物院 羊泽林)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3月10日8版)
奇事网以上就是福建永春苦寨坑发现原始青瓷窑址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