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首次发现青铜时代大型聚落遗址

考古发现 2023-11-22 14:1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2015 年6 月,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实施了考古工作,共计发掘墓葬76 座,发掘过程中发现被墓葬打破的早期遗址,遂进行了布方发掘,定名为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2016年7月至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两个年度共计发掘遗址2500余平方米,清理房址20 座,早期墓葬8 座。出土陶器、石器、铜器、铁器(3 件)、骨器(4 件) 等各类遗物1000余件(组),其中以陶器和石器为大宗。吉仁台沟口遗址是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的突破性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地理位置与环境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恰勒格尔村东1.5 千米处,地处喀什河出山口处北岸三级台地上。遗址于整个台地均有分布,东西长400 米,南北宽200 米,总面积约8 万平方米,是目前为止伊犁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遗存。从发掘的墓葬来看,墓葬年代跨度较大,上至青铜时代,下至隋唐,甚至还有零星宋元时期早期伊斯兰教墓葬,这也充分说明遗址所处环境自古以来就是早期人类聚居活动的理想场所,空间上构成相对独立、一定规模的聚落单元。

  地层堆积

  遗址地处山前台地,台地发育不完善,大的地层相对完整,层位清晰,个别地点受洪积影响,略有不同。以T2 地层为例,堆积可划分为四层第一层,草层,黑褐色土,土质疏松,含大量植物根系,厚0.2 米;第二层,黄土层,土质较纯,厚薄不均,厚处约1 米,遗迹遗物较少;第三层,文化层,灰黄色土层,遗迹遗物丰富,有F5 和F8 等,其平均厚度约0.5米;第四层,文化层,灰黄色土层,主要遗迹为F2,遗物丰富。遗迹现象吉仁台沟口遗址发掘的遗迹主要是房址及房址内部的灶、灰坑、柱洞和墓葬。


  遗迹现象

  多开口于第二层土下,打破生土层。

  房址按建筑规模可分为大小两种。

  大型房址面积约100~400 平方米,分布相对独立,功能和性质应有所不同。房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建筑形制属于半地穴木框架式结构。营建方式为依山体坡度掏挖出簸箕状半地穴式房基,四壁垒石,石墙内侧再栽立长条石,二者之间竖排状木柱构成墙体,房址中央栽立两排木柱支撑屋顶。门朝南。墙外有一周回廊式石垒护墙。居址中部为长方形石砌火塘。整体布局严谨匀称。


  F6 位于遗址西部,所处地势最高,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南北长21、东西宽17.8 米,房屋建筑面积374 平方米,室内实用面积240 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伊犁河谷青铜时代最大的单体房址。北部生土墙壁高1.1 米,两侧由北向南递减,至南部直接在原地面上建筑;居住面为灰褐色黄土,较粗糙,平整后未有特殊加工处理,局部见踩踏面,经长期踩踏形成;石砌门道,长2.3、宽1.8米。屋内遗迹现象较为简单,正中为薄片石栽埋的长方形火塘(长2.8、宽1.6 米),火塘周边见对称分布的柱洞。火塘北部发现有堆煤迹象。其余遗迹为灰坑、石堆、卵石坑、红烧土面、炉渣堆等。房屋东南部被2 座小型房址叠压打破。F6 房址内出土遗物较少,主要是陶片、石器、动物骨殖,另见2 件小铜刀。

  F2 位于遗址东南部,地势较低,坡脚下即为喀什河。其建筑形制与F6 完全一致,建筑面积180 余平方米(长15.3、宽11.8 米),房址内遗迹现象相对丰富,有成排规整的柱洞、火塘、灰坑、卵石坑、多层踩踏面、灼烧面、原煤堆放点等。火塘位于F2 中部位置,平面呈长圆形,以长条卵石围砌(长径2.25、短径1.75米),房屋西北角被F5 叠压。F2 内出土了大量兽骨和陶、石器,另有铜刀、铜颗粒、陶范等。陶范中有2 件可以拼合,是铜镜和铜锥等的合用范,研究意义重大。

  综合分析,F6 居高临下,应该是聚落部众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而F2 临河而建,则可能是生产加工作坊性质的活动场所。

  小型房址面积一般在20~60 平方米,个别不足10 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遗址区东部。平面分为圆形和长方形。建筑形制有半地穴和地面起建两种。遗迹现象主要有灰坑、灶址、居住面、踩踏面、灼烧面、卵石坑等。房址中部一般都有一个圆形石灶。部分房屋保存较差,仅存居住面,门道、柱洞等不明确。出土遗物种类较单一,主要是陶片、兽骨、石器等。从功能区分看小型房址应该属于一般人群日常居住使用。

    共3页:
  • 123下一页
奇事网以上就是新疆伊犁发现青铜时代大型聚落遗址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