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老婆是谁:诸葛亮年轻时如何读书?
在裴(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年轻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色来。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孟建,读书方法都奉行四个字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用现今流行的话来形容,他们都是精熟哥。唯独诸葛亮却不然,他奉行的是四个字观其大略,可以叫做大略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是注意观察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
诸葛亮剧照资料图
对比之下,务于精熟的精,是精细的精,是指书中的细节,这就与大略的大正好相反;而熟是熟悉的熟,对书中的所有内容都要烂熟于心,这又与大略的略完全不同。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互有交谊的同一批年轻书友,会在读书方法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三国》诸葛亮剧照
原来,这与当时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
现今常有人说,应试教育害死人。其实搞应试教育的老祖宗,就在诸葛亮出生的东汉时代。当时的人才选拔,以孝廉科目为主体,儒经考试为中心。孝廉的选拔,由各郡的行政长官,按照每二十万人口推举一人的比例进行,以品德上的孝顺、廉洁为标准。东汉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按上述比例计算,每年的孝廉在二百五十人左右。入选的孝廉,照例要集中到京城洛阳参加考试,合格者就能进入官员的预备队伍,有希望拿俸禄吃皇粮了。考试考甚么?照例是考儒家的经典。从众多的儒经当中,任意抽取一小段,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和论述。如果对儒经不能从头到尾读得滚瓜烂熟,就有可能面对题目不知所云,只有交白卷的份儿,当官的美梦就完全破灭了。于是乎把儒家经典从头到尾读精再加读熟,就成为读书人无形的指挥棒。至于这种读死书、死读书得来的死知识,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那就统统不管了。这样的教育体制,不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又是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