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历史故事的成语
形容历史故事的成语
解答
坐井观天
【拼音】zuò jǐng guān tiān
【释义】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
欢欣鼓舞悲痛欲绝
忧心如焚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欣喜若狂怏怏不乐
胆战心惊柔肠寸断悔恨交加惊喜交集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愤愤不平悲喜交集提心吊胆悲不自胜
悲愤填膺痛不欲生痛心疾首痛快淋漓痛哭流涕
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胆颤心惊惊魂未定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心有余悸心惊肉跳不寒而栗魂不附体
失魂落魄
写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什么?
三顾茅庐 一鼓作气 指鹿为马;滥竽充数;孟母三迁;掩耳盗铃;屈原问天;按图索骥,洛阳纸贵 请君入瓮 邯郸学步 毛遂自荐 完壁归赵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破釜沉舟 唇亡齿寒 负荆请罪
形容“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四字成语有舍生取义、悬梁刺股、三顾茅庐、围魏救赵、荆轲刺秦。
1、舍生取义[ shě shēng qǔ yì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 处《晋书・梁王肜传》“肜位为宰相……而临大节;无不可夺之志;当危事;不能舍生取义。”
典故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造句君子最重名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所不惜。
2、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形容刻苦学习。
出 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造句月考就要到了,我决心效法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来准备。
典 故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3、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 处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造句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4、围魏救赵[ éi èi jiù zhào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 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造句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5、荆轲刺秦[ jīng kē cì qín ]指的是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典故荆轲刺秦指的是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事败被杀。
造句赵氏孤儿,七百壮士,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个时候男人们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代什么叫轻生重义,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