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是汉人的老家”,这种说法有根据吗?
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来看看汉中的地理位置,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北部通过秦岭与宝鸡市相邻,南邻巴山,西接甘肃。
自古以来,汉中就有“汉人老家”这一说法,那么原因何在呢?
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其一:华夏族本自西而来
历史上,华夏民族的主体本不是中原地区土生土长,而是自西而来;华夏族本源自古羌族群,而古羌人游牧为生,生活在今祁连山以东的青藏高原之上!
后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古羌人开始向东迁徙,这个过程中,这部分古羌人完成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型!
而这部分东迁的古羌人,最终到达了宝鸡,汉中一带,并以此为起点,东迁,到达中原地区而形成了华夏族!
最早的一批应当是伏羲氏族,以及炎帝部落,再后来的一批则是周人,秦人。
直到1942年,当地还有关于羌的印记,如宁强县本名宁羌县,1942年改为宁强县至今!
其二:刘邦在此封王
公元前206年,项羽杀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并对各将军进行封赏,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
后刘邦又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而汉这个称呼,正是来自汉中,最终大家都称自己为汉人,这个汉也来自汉中!
说,汉中正是汉人的的名之地,,称其为“老家”也不为过!
其三:大禹及族人经此进入中原
如果按照大部分史书中大禹“兴于西羌,长于石纽”的说法,那么可以推测,大禹部族发源于今岷山一带。
而民间传说中,大禹治水本发生在渭河,泾河一带,最终,大禹又在今山西陶寺一带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之位。
这个路线就很清楚了,大禹及其部族就是今岷山,汉中,宝鸡,最终到达中原地区!
,也能够将其看做是自汉中而来,这就成为了其后人眼中的老家。
“汉中是汉人的老家”,是有根据的 ,这个说来话有点长,请大家耐心阅读。
汉中地处陕西最南端,和四川的巴中地区接壤。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汉江绕城而过,给这座陕南最大的城市带来丰饶和灵气。
汉中历史积淀深厚,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古时汉中又被称为天汉、梁州、褒城、兴元、南郑。说到褒城,就是史记里“烽火戏诸侯”中周幽王的爱妃褒姒的故国。
汉中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关系,他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至今汉中还存有西汉时期的三处历史遗迹古汉台、拜将坛和饮马池。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古汉台和拜将坛。
古汉台曾为汉高祖刘邦在汉中时的行宫,为汉朝基业的象征。昔日的行宫建筑早已损毁,现今只遗留下一座由三级台地和7米高台构成的台基和零星散落的汉台构件。
这些冰冷的石头,每一块都有着千年风云的质感和温度,看到它们,历史便触手可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尽人皆知。话说鸿门宴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分封为汉王,辖巴、蜀、汉中,定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
四月间,刘邦率军由子午道来到汉中,边行边烧绝栈道,以示无北还之意。来到汉中后,他的心情非常沮丧,终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萧何及时劝道汉中是大王的福地,名为天汉,其称甚美,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相对应,是天意如此,愿大王安居这里。
于是汉王养精蓄锐,并接受萧何的建议,拜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军。随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北越秦岭,消灭不可一世的项羽,从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
汉中开汉业,汉中成为西汉王朝的发迹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寒溪夜涨,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典故,传颂数千年,汉人的称谓也由此而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延续至今。
宋代之后,古汉台成为汉中府署的后花园。位于古汉台最高处的望江楼,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它兼有南北的建筑风格,现为汉中市地标式建筑。
建国后,当地政府在古汉台原址上设立了汉中博物馆,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也还原了古汉台原有的风貌。
这座“时雨亭”石碑原是明朝弘治年间汉中知府周东撰书的《汉中新建洗心亭记》碑,“时雨亭”三字则是正德年间时任驻兵明廷将领彭泽所书,字大如斗,书法很见功力。碑阴有一题跋,为正德九年汉中知府杨一钧记载的彭泽奉命讨伐四川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史实。“时雨亭”碑是十分珍贵的碑石文物。
汉中隶属陕西,因其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精品文物众多。汉中博物馆属国家二级博物馆,藏有许多国家重点文物,其中最重要的馆藏当属褒斜道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
褒斜道是穿越秦岭的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石门是东汉永平年间开通的一条隧道,它在褒斜栈道南端,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隧道及其南北的山崖间镌刻了178种题咏和记事的石刻。1970年国家因修建水库,将淹没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即石门十三品)迁至汉中博物馆。
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它们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1961年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门十三品也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此十三品分别为一品《石门》碑;二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山河堰落成记》摩崖。
本人不懂书法,但那种以简单的线条表现丰富内涵的艺术,那些蕴藏着千变万化的文字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何况这些摩崖不仅仅是书法作品,它们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才是无以伦比的艺术精华。参观展室是上午时分,因窗户反光厉害,大多真迹没有拍上,留下不少遗憾。
八品《石虎》摩崖;
一品《石门》碑;
七品《玉盆》摩崖,相传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九品《衮雪》摩崖,相传是魏王曹操书写的。“一代枭雄”曹操一生两次来过汉中。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讨五斗米道与张鲁不战而胜;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当时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这方石刻就是他第二次来汉中时书写,当时见褒河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乃书。该摩崖虽经历有年,但字迹清楚,神韵依旧。
十三品《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局部)。此摩崖原在褒河石门南数十步河西侧山崖间。文自右向左竖排16行,每行9字,字径约六寸,隶书,共135字,全文记述了南宋年间大水冲坏山河堰,官民共修的历史。是南宋隶书第一人晏袤所书,是宋隶的代表作。
二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东汉。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书法风格隶中带篆,颇有古韵,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
十二品《石门铭》,是著名的北魏石刻。于北魏永平二年镌刻在褒河石门东壁的摩崖上,记述了北魏年间褒斜道改道的历史,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石门十三品虽然只是十三种摩崖石刻,但它反映出隶书由古隶—汉隶—魏书—宋隶的演变历程,这是其它石刻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历代书法家对它无比珍爱,且在国外享有盛誉。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说“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其中的《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和《石门铭》,被列入日本中小学生的教科书。
拜将坛遗址距离古汉台不远处,步行即可到达。
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206年,由南北两座石台组成,是汉高祖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 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
北面的高台上矗立着大将军韩信的塑像,只见他手捧帅印,仪表堂堂,威风凛凛,旁边,一杆“汉”字大旗迎风飘扬。
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楚汉相争”之际,汉王刘邦急需良才。韩信弃楚归汉,虽有超凡的抱负才干,却得不到刘邦的赏识重用。韩信一气之下跨马离去。幸而丞相萧何独具慧眼,认定了韩信是大汉建业的股肱良将,于是策马连夜追赶。也是老天有眼,韩信跑出百里之外,来到留坝马道镇的寒溪,偏逢天降大雨溪水暴涨,四处没有舟楫,韩信被阻滞河边,萧何才得以追上了他。二人促膝倾谈引为知己,韩信才跟着萧何回到汉营。“寒溪夜涨”的典故由此而来。
随后,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率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攻取了关中;继而北征东进,逐鹿中原,百战百胜,从军事上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
,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古人又以“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之句,赞叹“寒溪夜涨“之奇功,令人感觉世事发展的奇妙,所谓“天赐良机”,往往一个细节的变化就使整个历史改变了走向。
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脚下东西也各树立一石碑,东碑刻有“兵仙神帅”4个大字。
“兵仙神帅”碑
西碑为“夜影神碑”,又叫“无字碑”,碑体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形成了神秘的天然石刻图案,虽其貌不扬,却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汉十二年初,韩信被杀后,汉高祖卧榻思念韩信,为慰忠魂,钦赐地方上贡朝廷的红色发光宝石一方。萧何奉旨树此碑,碍于吕后权威,未刻碑文,仅将碑石置立拜将坛。初立时,碑身夜间发光现影(碑石含多种矿物质),传韩信魂灵附其碑,消灾驱邪灵验,故来此祭拜的人很多。
“夜影神碑”,为旧时汉中八景之一。
拜将坛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得到过多次修缮,有史记载的有明代正德,清代嘉庆,民国三十二年和解放后的1985年,现在看到的景象即是2007年由政府斥资修缮的。
参观完古汉台和拜将坛,还有半天时间,汉中还有许多两汉遗迹,了解到它们多在距离汉中市的附近郊县,时间来不及。通过参观汉中博物馆对褒斜石门栈道产生了很大兴趣,向宾馆前台服务员打听去那里有多远,告之不算远,且宾馆附近的21路公交车就可以到达。二话不说马上出发,没用几分钟就坐上了开往石门栈道的公交车。
真是不巧,1.8公里的石门栈道大部分都在水库内侧,因为褒河水库正在加固整修,暂停游人进入,我们只参观了水库外侧很短的一截栈道。
进入栈道区有一段很长的景观大道,两旁是两汉历史的雕塑、仿古建筑和历史故事的墙画。这座巨型石雕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开国元勋萧何与韩信的雕像,气宇轩昂,有王者风范。
汉王楼高高耸立,历史已远,空留遗篇。
这座大型石雕则是西汉鼎盛时期汉武帝刘彻和他的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的雕像。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汉武帝独尊儒术,首创年号,开拓了汉朝疆域最大版图,功业辉煌。
这座雕像讲述的则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和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历史跨越了几百年来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将曹操击败后,进位为汉中王,而诸葛亮更是将汉中作为北伐基地经略多年,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惆怅。蜀汉末年,钟会经汉中南下,灭亡蜀汉。可以说,整个汉王朝的兴衰都和汉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汉中开汉业”,这是陕西藉已故大作家陈忠实的手笔。
石门栈道的入口处。栈道是古人为了在深山峡谷中通行而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连阁形成的一种道路,能通行车马,是古代交通史上的一个壮举。
川陕之间的栈道始建于战国,兴盛于秦汉,其中褒斜道最负盛名。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裕关,全长235公里,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也是兵家商旅的通行官道,曾经“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因它在古栈道中最便捷、最平缓、使用时间最长、最具古道特征,被称为“蜀道之冠”。
褒斜道的开通,沟通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联系,推动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交通、商贸、建筑、邮驿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称之为“与长城、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
褒斜道因年代久远,已不复存在。由于褒河修建了水库,原先的栈道遗址已被淹没,如今的石门栈道是在褒斜道原址上方抬高70米修建而成,全长1.8公里,浓缩了古栈道的七种形制,以及石门、邮、亭、驿等建筑。石门栈道承载了古栈道深厚的文化积淀,修建极为艰难,是古代褒斜栈道的一段再现。
游完光雾山又回到汉中,在这里逗留了两个半天,浮光掠影,只留下粗浅的印象。
汉中人文景观众多,位于汉中勉县城西的武侯祠和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的武侯墓,是汉末三国历史的遗迹,因时间关系没能前去拜谒,留下一个念想。
汉中自然景观也很了得,它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形成汉中盆地,自古就有“天府汉中小江南”的美誉。因自然条件优越,境内生存有大量的国家保护动物,佛坪的大熊猫和洋县的朱鹮,均是世界濒危动物,是珍贵的国宝,能见上它们一面是很幸运的事。
汉中的青木川古镇很有名气,值得走一遭;在央视出镜率很高的汉中油菜花,春天的时候也想去看看。
凡此种种,再加上汉中民风淳朴,交通便利,美食诱人,物价便宜,这些都是极具杀伤力的诱惑。
余秋雨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说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就是汉中。来到汉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儿的山水全都成了历史,而且这些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全民族的故事。所以汉中这样的地方不能不来,不来就非常遗憾了。,我有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都把汉中当作自已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老家。”
汉中是汉人的老家,每一个汉族人都别忘了要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