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哪些有智慧而且忠诚正直的臣子?
王阳明必须是一个。
给大家聊聊王阳明平定叛乱的事情。
在贵州龙场干了两年驿丞后,王阳明的谪戍期满,被调到庐陵县当知县。第二年,王阳明否极泰来,他的死对手刘瑾倒台了。挡在王阳明仕途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被挪走了。
王阳明开始了火箭式的升迁,在知县任上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刑部四川主事。还没等去四川上任,又调任吏部主事,成为京官。第二年就升为吏部郎中。
到了正德十二年,王阳明成为都察院都御史,负责巡抚江西福建等省,可以说已经是地方大员了。
升迁这么快,也不是好玩的。因为把王阳明调过去,是为了让干苦差事的平叛。
在王阳明上任之时,江西的匪患已经闹了十多年,常常是官兵来剿时,他们就退到山里,等官兵一走,他们又冲了出来。
来来回回剿了十多年,总是剿不干净。
这是为什么呢?
王阳明去了之后,一调查,发现了病根。
第一,这里的百姓跟土匪来往密切。土匪经常出入村子,打听官兵的消息,往往是官兵刚动,那边就有百姓给土匪放消息树。
为什么这里的百姓会支持土匪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百姓家里都有亲戚在山上当土匪。但更重要的原因在官兵身上。
每逢江西闹土匪,朝廷就调附近的广西狼兵前来围剿。这些人作战勇猛,十分彪悍,唯一的缺点就是军纪很差,有的抢起东西来比土匪还土匪,所以江西的老百姓对这些狼兵恨之入骨,宁愿帮助土匪也不帮官兵。
那王阳明怎么解决呢?
很简单,知行合一,知道什么就做什么好了。
广西狼兵弊大于利,那就不用他们!那没有狼兵用什么呢?有什么就用什么!王阳明决定本地招兵。本地招兵有数个好处,一是本乡本土,不用劳军远调,费用要省不少。而且能够见机行事。土匪们之所以屡剿不绝,是因为调兵往往需要十个月。得知消息他们往山里躲一个月就没事了。如果是本乡兵,那随调随用。最大的一条,大家都是乡里兵,容易管束。
一条,你把那些有体力但没出路的人招为乡兵,给他们一碗饭,他们自然不会去当土匪了。
可以说一举多得,而且后面还起到了一个更想不到的作用。
官兵的问题解决了。那百姓通匪的事情怎么处理呢?还是要知行合一。
经过调查,王阳明发现自己的衙门内部就有一个通匪的,以前官兵一动,消息就送到了山上。
王阳明将这个人叫进来,一顿连哄带吓,立马让他全部招拱。王阳明知道,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意味着还有十个问题没被发现。发现一个间谍,往往还有十个间谍潜伏着。王阳明就把这个人做为突破口,让他交出其他通匪的人,争取宽大处理。
没用多宣传政策,这位无间道就交了一份通匪名单出来。
官府内的间谍没有了,,怎么处理百姓给土匪通风报信呢?
王阳明拿出了一个看家宝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就是把十家编为一组,每家发一个牌子,上面要登记清楚你家有几口人,都是干什么的,姓名、年龄、特长都要写清楚。登记好之后把这块牌子挂在门口,以备随时抽查。这等于搞了户口登记。
这十户还是连坐制,一户通匪其他家不报的,一同受罚。
虽然有点侵犯个人隐私,连坐也不太法制,但非常之时行非常之制。十家牌法一下去,很快切断了百姓与土匪的联系。
抓出间谍、推行十家牌法、征调民兵,王阳明仅仅用十余天就完成了,什么叫知行合一,这就是知行合一。
准备好之后,王阳明开始用兵了。因为比较仓促,一去就打了败仗,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反而利用战败向外宣称,乡兵要进行休整,剿匪还是要等朝廷派出狼兵。趁着土匪们放松警惕,王阳明指挥军队夜袭土匪的大本营,打了土匪一个措手不足,一战而功成。
二月出兵,四月就打完收工,只用了二个月,王阳明就平定了盘踞十余年的匪患。这一切不得不说归功于他知行合一的心法。
接下来,王阳明又平定广东、福建等地匪患,只要王阳明一到,无不手到擒来。
不过,这些土匪毕竟太简单太粗暴。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对于哲学军事家王阳明来说,这些小山贼难度太少,远比上个人修行的难度。
而老天似乎并不满意这次的心学实践考核,它为王阳明的心学准备了一场更为惊险刺激的考验。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前往福建去平叛。走到半路,接到一个消息。宁王叛乱了。
宁王是明朝的王爷之一,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最开始的驻地在大宁,现在的内蒙古辽宁一带。朱元璋派他在这里守卫大明。此人善于谋略,但还是被另一位更腹黑的哥们给黑了。那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跟建文帝争皇位时,冲到他的大宁,借口寻找帮助把宁王朱权给绑架了,逼迫宁王跟他一起造反。当时许下诺言,成功之后,这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朱棣的话有时候你可以信,有时候不能信,有关权力分配的,那是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不但不跟朱权分天下,连苏州、钱塘这些一二线城市也不给,把朱权调离边疆,打发到四川一带。
朱权一气之下,跑到南昌不走了。朱棣理亏也就随他去了。从此宁王的封国就在南昌。
过了这么多,历代宁王还是比较宁静,直到现在出了一位不那么宁静的宁王。这位宁王叫朱宸濠。
史书记载朱宸濠这个人很聪明,很轻佻。这个世界上,很多坏事就是这类人干出来的。我们说良知良知,一部分是良,一部分是知,朱宸濠就属于那种有知无良的人。
到了他当宁王之后,就开始蓄养死士,家里搞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没事还客串一下土匪,带着人去江面上打劫商船,按理说王爷应该不差钱,打劫商船除了弄点钱之外,可能还有点军事演习的味道。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位宁王肯定是要造反的。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你说要拆除吧,又怕提前把它引爆了。所以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宁王要反,但就是拿不出方法,眼睁睁看着这炸弹自己爆了。
宁王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正好受命去福建平叛,六月十五抵达丰城县,这里离宁王的南昌城只有一百多里,可以说误闯进了反王大本营。
这里还有一个很惊险的事情。六月十三号是宁王的生日。王阳明当时从赣州去福建,要经过南昌府,按理说要给王爷祝寿的。但就在要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官印忘带了。所以,王阳明就赶紧派人回去取,他自己在半路上等,这样就耽搁了几天。恰恰,宁王就是利用过寿这个机会造反,一来附近的官员都过来祝寿,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这些官员控制住。,生日造反,图个吉利,明年的生日就不在南昌过了,要在北京过。
如果王阳明也去祝寿,毫不意外,肯定要被朱宸濠抓住,王阳明是肯定不会投降的,那王阳明的性命就要打上句号了。
虽然意外的躲过了一劫,现在住的地方离南昌也很近啊,只有百来里地,而且王阳明这些年在南方平叛,早就引起了宁王的注意,宁王一直想把他拉扰过来。拉拢不过来,那也要杀掉。这会,宁王已经派出了追兵,要来捉拿王阳明。
得知宁王造反之后,福建肯定是不能去了。不但不能去,眼下的问题是怎么逃出宁王的魔爪。
这个时候,王阳明手下只有一百多士兵,如果要回赣州大本营搬兵,肯定来不及。
这时候,王阳明决定前往吉安。王阳明从贵州龙场出来后,第一站就是在吉安的庐陵当县令,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愁。而且当地的百姓也很信任他。这里将成为他策划讨贼的大本营。
吉安在赣江的中流,坐船去比较方便。
可是,要出发的时候出问题了。风向不对。吉安在南方,可是当时正吹着南风。当时是六月,夏天。南风多北风少。不但吹的是南风,而且风很大,船逆风而行,很难前进。
这时候,王阳明只好向诸葛亮学习,向天借风,他在船头焚香祈祷。表示老天爷你看在苍生百姓的份上,麻烦赶紧把风向调一调。你要是照顾宁王,那你吹南风吧。我掉水里淹死算了。
这么一祈祷,风向还真的变了。王阳明大喜过望,赶紧从船上站起来。
开船开船,赶紧去吉安。
大家赶紧动了起来,可是,半天船还没有动起来。
为什么呢?
大家都在瞎忙,真正开船的船夫不见了。
船夫下班了,船夫说太阳已经下山,不能出船。这个可能还真不是船夫偷懒,而是为了安全起见,毕竟开夜船危险系数大。
但这个时候你跟我讲安全运输法则?军事面前,没有任何法则,完成任务是唯一法则。
王阳明一把拔出剑,要把船夫斩了祭天。
还是大家苦劝,说这个事情杀人不好,等会还得靠他开船。
但王阳明盛怒之下,还是把船夫的耳朵砍了下来。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愤怒呢?就是因为知行合一。
表面上大家都着急,可能有的人心里有侥幸,说不定宁王造反,根本没空管我们呢,迟一点也没关系嘛,明天太阳出来再走也不迟。只有王阳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有任何侥幸心存。你知道有危险了,还不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须马上行动。
船终于开了起来。
开了二十里地,王阳明突然说停,停。
又有什么事?
船太慢了。
因为是大船,行进速度很慢。
那慢一点开也是开啊,宁王的追兵不会这么快吧。
如果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没有学到家。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寄希望于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决,只是希望对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知道船慢,那就想办法解决,这才叫知行合一。
王阳明下令,赶紧去找商船,换船开。
商船找来了,王阳明换了船。这时候,王阳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来,吩咐放到大船上去。
为什么呢?
“等下追兵来了,你总要给他们一点交待吧。”
王阳明连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要是追兵来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办法回去复命,肯定穷追不舍,如果扔下两件衣服,他可以拿着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松了。这也算是金蝉脱壳之计吧。
吩咐完这一切,王阳明又指着官船前的罗盖,这个东西得带上。
为什么啊?
呆会去了吉安府,我们怎么证明自己?
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脚把这个罗盖给取下来,放到商船上。
应该留什么,应该带什么,紧急关头,王阳明一丝不乱,心里特别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转化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
一路上,王阳明经过临江府,临江知府热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议给他换条好的官船。
王阳明马上拒绝了。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绝佳的保护,换官员?再舒服也不换。
到了新淦县,这个县的县令平时很关注操练兵马,热情邀请王阳明留下来。我这城里有兵,宁王追兵来了也不怕。
王阳明同样拒绝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这个弹丸小地,不堪用武。
王阳明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
在他极为高效的行动力下,王阳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吉安府。当时吉安府已经戒严,城门紧闭。王阳明把自己的罗盖一举,城门一看,是自己人,这才打开大门把王阳明迎了进去。
宁王的追兵,他们确实追了上来,已经截住了王阳明最初乘坐的官船。但王阳明已经换船,再追就来不及了。追兵只好拿着王阳明留下来的衣服回去交差。
王阳明终于摆脱了第一个危机,但接下来,王阳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王阳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现在宁王突然起事,他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该如何选择呢?
第四段 反间计
前面我们说到王阳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宁王叛乱,而且宁王还派兵前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一路上巧换商船,留下官服,摆脱了追兵。接下来,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决定留下来。因为局势有变,眼下最危难的事情就是宁王叛变。王阳明马上给部里上书,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他说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如果我不管的话,让朱宸濠顺流而下,万一南京失守,他将以此为根据地北上,半个月之内就将动摇京师,这样,胜负就难说了。这是天下安危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
这个书,王阳明连上两次。为什么?因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么人给拦截下来,所以他连上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保证能够送到。
宁王之叛,跟王阳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国难当头,王阳明决定留下来甘赴国难。
那怎么解决宁王之叛呢?
到达吉安之后,王阳明马上给江西浙江等地发出公文,通告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宣布,自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将奉命讨贼,大家不要惊慌。
王阳明早就有平匪的业绩摆着,江南一带对他是如雷贯耳,听到朝廷派他出来主持局面,心里总算放心了。
但事实上,王阳明这时候根本没有收到朝廷的旨令,他这是矫旨了。但事出紧急,王阳明已经顾不得这些手续。知行合一,想到什么就去做。
除了这个之外,王阳明大造声势,说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大明王师已经集结,从北京出来平定宁王之叛。
,王阳明又伪造一封紧急公文,里面说总督两广的都御史已经收到消息,正率四十万狼兵前往江西,请沿途各兄弟单位准备好接待工作。
这个公文编得非常像,因为狼兵向来是比较跋扈的,沿路都是要好好招待的。这些情况,王阳明在赣州平定匪患时早就领教过了,这样的公文他也看过,所以拿过来稍改一下,一封足以乱真的公文就出来了。
除了假借狼兵,对其他单位,王阳明也毫不客气,拿来就用,各种公文层出不穷。什么徐州兵马,淮安本马,甚至他自己也有两万兵马等等已经全部出动,总数不下数十万,八面而来。
写完这些公文,王阳明叫来十多名小吏,把这些书信缝在里面的里衬,让他们前往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抓住。
在最开始摆脱朱宸濠的追兵时,王阳明就想清楚了,当时他跟临江知府对话,就表示,朱宸濠有三计,上计是直捣军师,乘其锐气,出其不利,如果一举攻下京师,天下就要变色了。中计是攻打南京,则半壁江山会落到朱宸濠手上。而下策就是困守南昌,等到王师四集,那破他就容易了。
事实上,朱宸濠原本是准备采取上计,直捣京师的。
我们宁王其实也是有一点智商的,,他的智商要是碰上哲学军事家王阳明,那完全就不够看了。王阳明除了散布假消息,还四处发通告,一是让所有的商船,特别是卖粮的全部停止运输,以免被朱宸濠截获。又祭出十牌家法,劝告百姓不要四处走动。王阳明强调,勤王大师正在路上,你要跑出去乱走,安全我们可是不保障的。
王阳明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朱宸濠也是半信半疑了。很多人曾经问过王阳明,说我们散布这些消息,只怕朱宸濠不一定相信吧。
王阳明告诉他,这个东西散布出去,不是为了让朱宸濠全部相信,但只要他有一丝犹豫,我们就成功了。
这里面的秘密也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朱宸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直捣京师是他唯一的希望,应该乘其锐气,马上发兵。王阳明制造这些假消息,就是搅乱朱宸濠的知,让他无法行。或者说无法第一时间行。
抓住自己的知行合一,破坏对方的知行合一,这就是破敌的关键。
王阳明的消息传出来后,朱宸濠害怕了,要是自己现在出去,不是迎头撞上官兵的主力?
就迟疑了这么几天,但总算智商没有完全下线,还是想明白了。自己刚起事没两天,京城就算得到消息,也得四五天,怎么可能就马上组织起大军呢?
很快,探子也回来了,证实了王阳明的话纯粹是胡扯,北京方向根本没有大军出动。
朱宸濠终于醒悟了,但这时直接进攻京师的机会已经不在了。北京肯定做好了准备。
于是,他采取了中策,进攻南京。
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平叛功臣。这位功臣叫杨锐,是安庆府的都指挥史。安庆是长江五虎城市之一。处于南昌跟南京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朱宸濠先是派了说客,希望安庆能够开城投降。杨锐守住城门,说,要想我们安庆投降,除非逆濠自己来。
杨锐痛骂朱宸濠是逆濠。朱宸濠听了之后是大怒。叫嚣要将安庆城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候,他的谋士告诉他,不要进攻安庆,我们应该绕过安庆,拿下南京,只要南京在手,安庆垂手可得。
可以说,朱宸濠手下还是有能人的。局势分析得很清楚。朱宸濠听了以后,也觉得有道理,准备绕过安庆,但走着走着,他还是掉过头来,非要拿下安庆不可。
为什么呢?
因为杨锐令人在城的四角树起大旗,上面写三个字剿逆贼。又安排士兵上城一起喊口号剿逆贼!剿逆贼!
朱宸濠坐在船里,听得心烦意乱,自己都绕着走了,你还来招我惹我?不打你,我这口气咽不下。
所以,朱宸濠掉转船头,下令先攻安庆,再下南京。
这一来,就中了杨锐的计,杨锐之所以辱骂朱宸濠,正是希望将朱宸濠吸引过来。因为如果朱宸濠直奔南京,便会酿成大势,所以他要把朱宸濠拖在自己的安庆城下。
我们说,所有成功的人,他的特征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按对的事情去做。朱宸濠之所以失败,就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眼下攻南京是最重要的事情,却无法按自己的知去行事。
朱宸濠领了六万大军。安庆城内不过数千。攻城原本是不难的。但朱宸濠放出话,要杀安庆一个鸡犬不留,这等于将安庆城逼到了绝路,安庆城上上下下,官员老百姓都齐上阵守城。
杨锐还时不时用箭射出招抚书,劝说叛军就地解散,有时还出城偷袭一下。一时之间,朱宸濠虽然兵力占优,但还拿不下安庆。
,假以时日,安庆也不一定守得住,那自封讨贼总指挥的王阳明这时在干什么呢?
在杨锐死守安庆时,王阳明的兵马终于调齐了。这些年他一直在平叛,在各地训练了不少精兵。又有十家牌法,调兵速度很快。
接下来,应该怎么进攻呢?
部下建议王阳明去救援安庆,因为安庆这边打得很苦,都快守不住了。但王阳明表示,朱宸濠在南昌城留了一万精兵守老家,如果我们去救安庆,那南昌的贼兵就会尾随而来,还会把我们的粮路给断了。而朱宸濠发现我们来援安庆,他必定是掉头跟我们死斗。安庆城里是没有多少兵的。它的兵力只能保证守城,无法出城跟我们呼应。
所以救安庆,很可能被朱宸濠包了饺子。
所以,王阳明的选择是直接进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这就是围魏救赵,要点就是攻其必守之处,因为反贼的家属们都在南昌,攻打南昌,他们必定会要回来救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调动对方。
我常常在想,如果说起明朝的名将,很多人会想到徐达,想到常遇春,想到戚继光,但可能不一定第一时间想到王阳明,我觉得王阳明的兵法绝对能排明朝前五的。但他的儒家大师的身份影响了他。
且说王阳明调集大军冲到南昌城下,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全军用命,如果士兵不用命,就斩队将,队将不用命,就斩副将,副将不用命,那就斩主将。
这个直接追究到位了。大家一看,王大人是玩真的,这回不能再忽悠了。
王阳明有多少兵马呢?史书记载是三万,但有一半是守家的,真正能够上阵的只有一万多。,王阳明就是用这一万多攻下了南昌,还擒拿了朱宸濠。更神奇的是,死亡的士兵只有六十八人。
这简直是军事上的奇迹。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呢?攻心为上。
攻南昌城之前,王阳明先给南昌城发公告,表示我们这次来,只是为了攻打主谋朱宸濠,也是为了解救平时被朱宸濠欺压的南昌百姓。所以,两天之后我们将攻城,这一天,大家不要惊慌,老百姓照常过日子,还像往常一样,平时你们早上豆浆油条,那一天你们还是豆浆油条。而城内的士兵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成了。
朱宸濠为什么攻安庆攻不下,就是因为放出话要屠城,搞得全城人抱成一团跟他对抗。王阳明这一布告,就是防止有什么误会,导致南昌全民皆反。
做好宣传工作,王阳明出发了,出发之前,先杀了几个人,表示这些人不听命令,杀了以儆效尤。其实这些人是前面宁王派来劝降王阳明的。养了这么多天,都胖了两三斤,但王大人的饭也不是白吃的,关键时候也要派点用场才行。
这一杀,大家都震住了。王大人动真格了啊,真杀人了,再偷懒可不是玩的。
来到城下,王阳明一声令下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诛其伍,四鼓不进,诛其将。
进攻之后,王阳明这边是士气如虹,城内的反兵纷纷倒戈投降。
不用一天的功夫,王阳明就拿下了南昌。
选择到了朱宸濠的手上,他是回军抢夺南昌,还是继续攻打安庆,还是赶往南京呢?上策依然是赶往南京,中计是继续攻打安庆,争取拿下安庆做为自己新的大本营。而下策是回军。
朱宸濠选择了下策,撤掉安庆的围攻,率领大军回头扑向南昌。
这个时候,王阳明应该怎么办?
部下建议他应该死守南昌,不跟朱宸濠对战,等四面的援兵来了之后,再收拾他。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一个老成之策。
王阳明分析的更准确。
他说,朱宸濠已经不行了,他进没能拿下安庆南京,退没有地方可退,士气已经完全被打没了。这个时候我们出奇兵,只要稍稍挫其锋芒,他们一定会不战而溃。
王阳明为朱宸濠设下了一个铁桶阵,地点就是在鄱阳湖。
在潘阳湖。王阳明布下伏兵,等朱宸濠回军到鄱阳湖时,让先锋接敌就退,将叛军吸引到包围圈,随后伏兵四起,第一天的交战就杀敌过万。朱宸濠惊慌失措,不得不拿钱出来鼓励士气。打斗阵的赏银千两。
两天以后,两军正式大决战。在地势上,朱宸濠占了上风。此时吹得是北风,朱宸濠正好是顺风。接战之后,王阳明的先锋将伍文定失利,不得不率部后退。剩下的人一看不对劲,都想着退了。
王阳明马上拿出自己的长剑,交给中军官,让他前去斩下伍文定的脑袋,以正军法。
,他又悄悄告诉中军官“你去的时候,如果看到伍文定还在坚守奋战,那就暂缓执行。”
伍文定听到这个军令后,全身冒了一身冷汗,赶紧操起武器,站到船头指挥士兵激战,对方一炮过来,火焰顺风烧过来把他的胡子都烧掉了。
伍文定毫不动摇。
军心终于稳住了,王阳明的大军趁机反攻,将朱宸濠的叛军击溃。
这一战,伍文定被定为首攻,这一战也成为他军事生涯最大的亮点。胡子被烧了,这可不是年年都有的事。后面,伍文定官至兵部尚书。
王阳明一念之间,就把一个原本要被斩首的懦将变成了名将,原因就在他的心学。他的心学倡导人皆有良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只是一时被蒙蔽了。
王阳明只是激发了伍文定内心原来的良知,就改变了伍文定的一生。
朱宸濠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良知啦。
大败之后,他换了衣服 ,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坐了一条小船准备逃跑。走到芦苇丛里,看到对方来了数条渔船。救苦救难的菩萨来了。朱宸濠马上招呼。
老乡过来一下,帮个忙,有重谢。
好咧,渔船过来之后,把朱宸濠接上渔船,哨声一响,四下里杀出一堆官兵。
原来这是王阳明早就埋下的伏兵,王阳明早已经交待清楚了,埋伏在这里不要动,也不要看到外面杀得起劲,也想抢功,自有一份大功送上门。
王阳明真可谓用兵如神!
朱宸濠就此被活抓,王阳明的心学通过了最大的考验,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运用到实践的真学问,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嘴上功夫,纸上功夫。
那么,擒拿了朱宸濠,证明了心学力量的王阳明是否能够获得朝廷的认可?他的心学能否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收呢?
结果出乎意料,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我们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