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和酒有关的典故有哪些?
酒发展至今,已不单单是一个物品,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各朝各代,都有着和酒想相关的典故故事。
一、从人猿时期的果酒、到殷商时期的用曲制黄酒、再到《本草纲目》中的蒸馏酒,先民对于酒的探索,一直从未停歇。关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仪狄做酒,而有人认为是杜康造酒。
二、酒作为抒情达意的承载品,无论是人生四大喜事,还是丧葬宴席,每逢人生大事的时候,都需要喝上那么几杯,我想历史上最难以下咽的酒,就是鸿门宴的酒了吧。这场宴中,刘邦靠酒拉拢项伯,项羽因酒原谅刘邦,项庄借酒舞剑意在沛公。
三、酒作为创作灵感和素材的来源,也诞生了很多的典故。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就连大诗仙李白,都是一个好酒之人。李白每次在喝酒之后,都能写出传世佳作,例如《清平调》,相传就是在李白醉酒的状态下,在李龟年的伴奏中,应玄宗的要求所即兴创作的。
可见,酒的存在还是有很多正面的意义的,饮酒还是需要适量哦。我是小橘子,一个爱酒好酒的茅酒大仙,如果各位酒友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别忘了挥一挥手指,点击关注呦,同小橘子一起把酒言欢。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功高盖主的故事?
功高盖主也好,功高震主也罢,历史上此类事情太多。全都牵涉到声望、地位、话语权、决策权等等实际问题。我个人认为,郭子仪算是功高震主的典型人物。
安史之乱,京都沦陷,唐明皇欲避难成都,至马嵬坡,军事哗变(公元756年6月14),杨妃被缢死,杨国忠父子被乱兵砍死。太子李亨至宁夏灵武,以郭子仪朔方军为基,抗击安史叛军。
七月中旬,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大臣的提议下,太子李亨登基,号称唐肃宗,加封唐明皇为太上皇。
其后,因抗击安史叛军屡立战功,收复长安,再造江山社稷,郭子仪成为唐朝中兴的第一名将,其后被封为汾阳王。其儿子郭暧也尚了公主。根据历史改编的剧本《打金枝》,虽然主题思想是通过生活琐事来歌颂赞美君臣之间的互谅互让,但也难免透出几分功高震主的信息。
郭暧是郭子仪的第六子,尚的是唐代宗李豫的四女儿——升平公主。
唐代宗李豫(公元727-779)称帝前为广平王,与郭子仪(公元697-781)一起抗击叛军,收复长安。
郭子仪花甲寿寿时,子孙满堂,竞相拜寿,唯有升平公主不到。驸马郭暧生气,责怪公主,两人争吵,其后摩擦升级,郭暧打了公主——这就是著名的《打金枝》。
打金枝之后,郭子仪将儿子郭暧捆绑,亲自谢罪。代宗李豫反而劝慰,“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儿女琐屑事,何必问”?郭子仪乃安,父子再拜谢恩而退。
剧本很好,君臣团结,互谅互让,顾全大局,成全君臣之义。
不过事实上,郭子仪当时功劳太大,引起了忌讳。最典型的就是759年的邺城大战,唐军13万将叛军包围在安阳,后来兵力增加到20万,本可一举消灭叛军。但唐肃宗担心,如果郭子仪再立大功,就没法封赏。于是军中不设主帅,由宦官鱼朝恩做观军容使,统一调度。这样,将叛军消灭,功劳记在鱼朝恩身上,郭子仪的封赏就不用担心了。
,由于不设主帅,缺乏统一指挥,军心涣散。加上宦官监军,士气萎靡。结果,久拖不决,在一个大风天,叛军外援赶到,里应外合,反而打得唐军惨败,致令叛军再度猖獗。
诗圣杜甫也而离乡背井,漂泊西南,在成都写了《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竭忠报效的历史典故,委婉劝说一时迷糊的唐肃宗要相信大臣,合力平叛。
,唐代宗李豫也有曾用宦官监军,对于平叛相当不利。《打金枝》的历史故事剧编写,大概也有同样的用意——期待君臣携手同心,彻底平定叛乱。
个人愚见,是否如此,敬请博友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