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如果李世民把唐僧吃了,现在会不会还是贞观

考古发现 2023-12-05 14:2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奇事网网摘要网站奇事网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如果李世民把唐僧吃了,现在会不会还是贞观之治?【图说】”资料整理发布相关内容!

  前段时间,微博曾经冒出过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李世民好傻#,以下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几条

  #李世民好傻#感觉李世民实在是太傻了,长生药近在眼前都不知道。等唐僧取经归来,徒弟们各自解散,嘿嘿,直接把唐僧吃了或强迫他割块肉,不就可以长生不老了。要是真成了,没准现在还是贞观之治呀。而我已经被李世民娶了吧!!!

  #李世民好傻#感觉李世民好傻,他当时如果不派唐僧去取经,而是把他吃了,我们现在还是大唐盛世啊!而且唐朝以胖为美,估计我也算个大美女,就不用每天为减肥苦恼了(┬_┬)

  假如李世民能长生不老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李世民晚年还真追求过长生不老。据《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为了帮皇帝万万岁,王玄策从天竺带回过一位方士,名叫罗迩娑婆寐,据称有长生之法。这时唐太宗已病入膏肓,医石罔效,一听有这么位活神仙,那就试试吧,死马当活马医,万一能成呢。于是按照“大师”的要求,派人赶赴各地求取奇药异石。费了好一番工夫,药终于炼好了。李世民迫不及待地服下“仙药”,两个月后驾崩。

  (昭陵壁画)

  不出所料,唐太宗求药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要是成功就见鬼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黎民百姓不能避免,帝王将相也无法例外,这一点是非常公平的。但如果非要做这个假设,李世民就是在死亡前夕突然获得了长生不老药,那么贞观之治真的可以延续上千年吗?对此,有人摇了摇头,给出否定的答案。因为晚年的李世民已经不是贞观初年的那个他了,在政绩不断取得的,李世民鲜克有终,身上的缺陷不断暴露出来,令人蹙额兴叹。这点连他自己都承认,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去世的前一年,李世民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

  “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求法之。”

  李世民当着儿子的面表达了的忏悔,这二十几年来,做得不好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希望身负重任的李治千万不要向自己学,要学就学古代的圣贤们。那么晚年的李世民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仍然以唐太宗后期的座上宾—玄奘法师为线索,跟着他的足迹揭示出晚年的唐太宗。

  增建行宫就是这么土豪

  经过整理可以发现,李世民好几次接见玄奘都是在行宫里。贞观十九年二月,在洛阳宫仪鸾殿,双方进行人生第一次会面,“帝迎慰甚厚”。贞观二十二年春,唐太宗移驾玉华宫,六月,派人邀请玄奘,法师还在途中时,李世民三番五次派人提醒玄奘大师走慢点,别太累了。真是暖男啊,等到玄奘到达行宫,唐太宗介绍了建造宫殿的理由“朕在京苦暑,故就此山宫,泉石既凉,气力稍好,能览机务。”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又带玄奘去了另一个行宫翠微宫,处理完国事之余,二人谈论因果报应、西域旧事,见玄奘才华横溢、谈吐不凡,李世民相见恨晚,决定留玄奘在宫中住宿,以备咨询。五月份,唐太宗驾崩于斯,玄奘目睹了整个过程。

  (翠微宫)

  早在大业初年,隋炀帝派杨素、宇文恺役使两百万人营建东都,把洛阳宫建造的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只是好景不长,不久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洛阳宫毁于战火。等到唐太宗即位之初,接手的是隋末大乱留下的烂摊子,内部户口锐减、民生凋敝,外有强大的东突厥入侵,正是危急存亡之秋,巨大的压力迫使李世民力行节俭,不准添造宫室。可是好景不长,等到颉利可汗被俘,经济形势稍有好转,他又开始“破戒”了决定修复洛阳宫。这时大臣戴胄上书劝谏“丁役既尽,赋调不减,费用不止,帑藏其虚。且洛阳宫殿,足蔽风雨,数年功毕,亦谓非晚。若顿修营,恐伤劳扰。”劳动力不足,国库空虚,请陛下体恤下民力财力吧。唐太宗虽然嘉奖但照修不误。

  (玉华宫)

  除了洛阳宫以外,九成宫、飞仙宫也是同期落成的。带玄奘去的翠微宫、玉华宫则是其晚年所建。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觉得长安酷暑难耐,下令营建翠微宫;入住不久,又嫌翠微宫“险隘,不能容于百官”,遂下令在凤皇谷修建玉华宫,尽管开工前对节俭一事三令五申,结果却是“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接连修造离宫别馆,一来是因为晚年身体不大好,受困于心脑血管疾病,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休养;二来是得意于自己的执政成果,觉得是时候进行享受了,于是不恤民力、讲求奢华的事就发生了。几十年前隋文帝也是这样,开皇年间身体力行,疯狂强调节俭,大兴城的皇宫里都看不到什么金器,可是到晚年,隋文帝就住到杨素累死民工、精心营建的仁寿宫享乐去了,历史何其相似。

  虚心纳谏朕做不到啊

  唐太宗喜欢纳谏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相信许多人小时候就有所耳闻。尤其是他跟魏征之间的那些小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而事实上,这只是一段时间唐太宗的态度,正如魏征在贞观十一年《谏太宗十疏》中写的那样“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段时间从善如流容易,一辈子要做到恐怕就难于上青天,唐太宗也是如此。等到文治武功之后,大唐蒸蒸日上,西域国家送来了“天可汗”的称号,李世民心里就开始飘飘然了。先是只能勉强听进意见,等魏征等“硬骨头”去世后,干脆就不太听得进大臣们的意见了,许多想提意见的大臣也犹豫起来,万一皇上发火要我的命怎么办?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今发问,欲闻己过,卿等须言朕愆失。”有什么令大伙不满意的说出来吧。结果长孙无忌、李勣、杨师道说“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您老人家这么圣明,我们都看不到错。只有刘洎和马周提出了意见,说陛下看到不合圣意的上书,经常当面呵斥,赏罚也是喜怒形于色,这是非常不利于拓宽言路的。

  (长孙无忌)

  唐太宗怎么可能没有一点过失?他又不是神。可见大部分朝臣已经选择明哲保身,怕触怒天威,落得个杀头的下场。也是,因为几句话一生努力付之东流,着实不值。毕竟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多磕头,少说话,至少无过。其中长孙无忌更是喜欢迎合太宗的旨意,曾说“陛下武功文德,跨越古今,发号施令,事皆利物……臣顺之不暇,实不见陛下有所愆失。”结果马屁拍过了头,被李世民看出来了,批评道“朕冀闻己过,公乃妄相谀悦。”意思是长孙无忌鬼话连篇,阿谀奉承。长孙无忌如此善避嫌疑,是看出李世民已经远非贞观初年的李世民,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负与猜忌,少与之对着干可以保全自己。还有就是太子已经确定,不出意料的话长孙无忌就是未来的百官之首,所以在太宗晚年他绝对不能犯一点小错,增添变数。相反,应该让太宗皇帝开开心心地入土为安,否则美好的仕途很有可能就化为泡影了。

  频繁征战百姓难堪重负

  李世民第一次见玄奘之所以在洛阳,原因是他即将北上,征讨高句丽。他还让玄奘将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编写成书,也就是那本举世闻名的《大唐西域记》。在贞观后期,唐太宗并没有停止对外征讨的步伐,相反,战争的发动还更频繁了。回首他的一生,从十几岁到五十岁,几乎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对外征战。晚年李世民征战的对象主要是三个高句丽、薛延陀、西域诸国,命玄奘法师编写《大唐西域记》意图之一便是为西域征战提供地理知识,毕竟了解那里的人不是很多。经过一番征战,唐军在西域消灭龟兹,往北灭亡薛延陀,只有高句丽一战成为了唐太宗的遗憾。

  (龟兹遗址)

  为了消灭高句丽,龙体有恙的李世民甚至御驾亲征,因为难度比较大,得亲自出马。临行前找到一位退休官员咨询,此人三十多年前曾跟随隋炀帝征讨辽东。当问及此战前景时,他说“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东夷善守城,攻之不可猝下。”不看好,主要两个困难后勤保障、敌人守城能力强。可李世民不服气,说“今日非隋之比,公但听之。”今非昔比,你看着吧。没想到还真一语成谶,唐军被挡在安市,前进不得,隆冬又已来临,粮草耗尽,战马损失十之七八。于是不得不班师,回国途中惨遭暴风雪袭击,士卒多有冻死。面对战果,唐太宗后悔不已,突然就想起了魏征的好,“若魏征复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尽管折戟成沙,李世民依然没有放弃灭亡高句丽的想法。贞观二十一年,敕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征调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以作东征之用;次年六月,唐太宗又感良机将至,准备明年调集三十万大军,一举荡平高句丽。有人认为剑南在隋朝末年没有经历过战火破坏,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应该让他们造船,出点力,李世民准奏。于是派长史强伟去剑南负责伐木造船,没想到此举惹得民怨沸腾,因为官府逼迫的太急,剑南周边少数民族揭竿而起,地方骚动,物价飞涨,不少老百姓卖田卖地、卖儿卖女都支付不了高昂的造船经费。有知情人士透露“蜀人脆弱,不耐劳剧。大船一艘,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山谷已伐之木,挽曳未毕,复征船庸,二事并集,民不能堪,宜加存养。”为了东征人民已经不堪重负,统治上层劝谏人也不少,房玄龄临终前上表说陛下的武功已经足够了,开疆扩土的行为应该停止,每次处决人犯,你都要反复核查,现在这些士兵都没有罪,干嘛要让他们去死呢!”“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你要是不停止东征,我死不瞑目。

  (唐太宗时的疆域图)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频繁的对外战争比拼的不仅比是战术、武力,还有经济实力。一系列战争消耗了无数金钱、物资,夺走了将士们的生命,加重了老百姓肩上的负担。唐太宗晚年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对外征战呢?除了“武皇开边意未已”,好让自己留名青史,还求什么呢?答案是太子。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的把大唐的威胁消除,能不留给李治就绝不留,可是他预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紧迫感愈强战争就愈频繁,老百姓付出的代价就更大。李世民究竟对李治有什么不满呢?

  太子李治父皇操碎了心

  一次,唐太宗下诏选良家女充实太子宫,太子闻讯,派于志宁拒绝了父皇的好意,儿子这态度,李世民也不好强求,说“吾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耳。今既致辞,当从其意”。你不要算了。于是李世民就想了,怎么连接受几个女人都这么扭扭捏捏?还是不是男人?我像你这么大都为大唐南征北战了。在他的心目中,李治过于宽厚,不适合当皇帝,个性与自己截然相反,有种“子不类己”的感觉。他曾对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类我,我欲立之,何如?”后来又说过一次“吾如治年时,颇不能御常度。治自幼宽厚,谚曰‘生子如狼,犹恐如羊。’冀其稍壮,自不同耳。”

  贞观之治有如过眼云烟,消散在历史的天空里。为什么至今还有这么多人怀念它呢?其实,与其说是怀念一千三百年前的那场盛世,还不如说是对强国梦的追求。最近几百年西方崛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面对落寞、不如意,许多人内心深处有着丝丝自卑感,一边要正视差距,一边也要努力弥补差距,重拾曾经的荣光。而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就成为这种情怀的真实流露。

   万万没想到,在后人的“帮助”下,李世民真的“长生不老”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