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玄奘法师取经的前因后果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玄奘法师取经的前因后果(图)【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玄奘,中国佛教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宗师。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号玄奘、三藏法师。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一说仁寿二年(602)],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附近)人。
玄奘生长在儒学世家。先祖陈寔,东汉时,历官县吏都亭刺佐、督邮、郡西门亭长、郡功曹、三府大将军及太丘(今河南永城县西北)长,后因党锢之祸,陈寔主动投案自首,旋被释放。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称“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以清高善行闻世,合称“颍川四长”。陈寔辞世之日,海内赴吊者竟三万人,制蓑麻者以百数。谥曰“文范”(案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后又在许昌(今河南许昌市)建太丘祠以祀。天嘉五年(564),南朝陈文帝追封陈寔为康乐侯,太建元年(569),陈宣帝加封陈寔为颍川侯。蔡邕《蔡中郎集》中有《陈太丘碑文》。范晔《后汉书》有传。
曾祖陈钦,官北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任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仕隋朝江陵(今属湖北)县令,大业未挂冠归田,过着且耕且读的生活。陈惠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育有四个儿子,陈袆排行老四。二哥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以讲经说法闻名于时。
陈袆天资聪颖,受其二哥影响,幼时常去寺内听经,耳濡目染,对佛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一岁即能背诵《维摩》和《华法》。十三岁出家净土寺,很快就掌握了《涅槃论》等佛教基本经典。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玄奘便跟随二哥长捷法师前往长安,后又随兄入川受学。在成都,听宝暹法师讲《摄论》、道基法师讲《杂心》、惠振法师讲《八犍度论》。
武德七年(624),玄奘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顾二哥的阻拦,毅然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荆州(今湖北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纷纷赶来听讲。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对他执礼甚恭。之后,陈袆继续往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法师讲《杂心》、《摄论》。武德末年,再入长安,法号玄奘。
贞观元年(627),玄奘移住长安大寺院庄严寺,从道岳法师学《俱舍论》,又师从法常、僧辩二大德学《摄论》、《涅槃》。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玄奘住持庄严寺。是年十二月,天竺(即今印度)僧人波颇蜜多罗来到长安,说天竺有很多佛经,诸如《十七地论》等。
贞观二年(628),二十八岁的玄奘以讲经驰誉长安,被誉为“释门千里之驹”。玄奘鉴于国内佛经体系比较杂乱的缘故,上表朝廷,要求西去天竺,“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但最终未获朝廷批准。
贞观三年(629)三月,京畿长安一带霜害成灾,朝廷准许百姓和僧人道士外出觅食,玄奘趁此机会,私发长安。当行至边塞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时,凉州都督李大亮以朝廷禁止私自出塞为由,逼令玄奘返内。就在此时,凉州高僧慧远暗中为玄奘提供了方便,玄奘昼伏夜行,经张掖(今甘肃张掖市)抵达瓜州(即西沙州,今甘肃酒泉西)时,朝廷逼令玄奘返回长安的文书也到达,而信奉佛教的瓜州刺史李昌深为玄奘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依然冒险为之放行。
玄奘独自一人在继续西行,途中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对玄奘不到天竺誓不罢休的精神所感动,临别时,将一匹已经十五次往返伊吾国(今新疆哈密)的老马送给玄奘骑行。
唐初,西行天竺,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南路经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而北路则由天山南麓向西过葱岭。而玄奘选择了北路。玄奘当时请有向导,后来向导借故离去,玄奘只有独自行走,在茫茫的荒野,玄奘靠牲畜粪便和骸骨前行,过了四座烽火台,便踏上了莫贺延碛(意为戈壁滩,即今安西至哈密这一段),莫贺延碛长达八百余里,史书上描写的是上无飞禽,下无走兽,险途莫测。初入沙漠,玄奘便迷失了方向,加上匆忙之中又不慎打翻了水袋,玄奘在返回取水的途中,忽然想起了自己“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誓言,于是,毅然改变方向,继续向前挺进。几天后,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沙漠中,晚间又被凉风吹醒,幸而老翁所赠老马在附近找到了水泉,才使玄奘捡回了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