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揭秘中国古代皇帝如何惩戒官员腐败现象【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中国古代皇帝如何惩戒官员腐败现象【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隋文帝热衷“钓鱼”执法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成语、典籍,“铁腕反腐”让人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历来注重在反腐倡廉、群众路线等方面向古人借智慧。中国古代社会针对官员的腐败问题,历朝都曾采取不少措施和手段。据传古代的官衙门正堂均竖立一座“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反腐败政策的最终决策人,古时的皇帝们又曾经采取过什么样的奇妙招数防止并惩戒腐败现象呢?
汉武帝 首创反腐办 鼓励言事变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后来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可谓深远。作为头顶“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缔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等诸多光环的汉武帝刘彻,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伟大”事业,在反贪腐这一领域有所作为自然也不奇怪,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汉代时,御史大夫有幸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的位置。刘恒(汉文帝)当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给力的情况,时不时会临时调派身边的亲信到下面核查走访,并将此行为称为“刺”。
刘恒的孙子刘彻当皇帝后也觉得这个做法好,于是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一职位,成为中国古代反贪史上的一种“反腐办”。将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区,每个区叫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司隶校尉,其他12个州都叫刺史。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刘彻在位时也曾专门下诏书,明令保障吏民的言论自由权(攻击皇帝的除外),形式上建立了所谓“言事变”的制度,即鼓励基层的官员、民间人士乃至平头百姓越级上书、诣阙言事,在向政府表达不满或提出建议的,踊跃检举揭发作奸犯科的不良官员。
隋文帝 用钱试试你 敢收办了你
同样是头顶巨大荣誉光环的帝王,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较为贤明开化的君王,经过他前期的呕心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出现了难得的富庶和安定局面,所有这些自然也与杨坚铁面肃贪的措施不无关系。
隋文帝热衷于从源头去治理腐败,而且在官员的日常管理方面也有一套独到的方法。他积极强化对官员的监督,《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杨坚曾让亲信‘密查百官’,发现贪腐行为便严惩不怠。曾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而且还以‘钓鱼’的手段进行铁面反腐。”至于“钓鱼”执法具体操作,步骤是这样的他先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员行贿,“私以贿之”,这些人一旦受贿,即行处死。手段简单而直接,成绩赫然。由此“晋州刺史、南阳郡公贾悉达,显州总管、抚宁郡公韩延等以贿伏诛”。受贿的风险如此之高,铤而走险者自然望而却步。于是,隋初的贪腐之风也就此基本禁绝。
除此之外,隋文帝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对付朝臣的特务机构,用以监管朝廷里的官员和地方的官员,一旦发现官员有过失,就加以重罪。估计隋文帝最引以为傲的一个发明,就是命令人悄悄把金银财宝以及丝绸和南方出产的缎子送给一些大臣和官员,以此来衡量一个大臣和官员是不是有贪贿行为。假若某个大臣接受了金银财宝等钱物,不但以贪贿罪处理,甚至还面临在朝堂之上当着其他大臣的面被砍下头颅的风险,以儆效尤,成为反面素材加以宣扬。
隋文帝用这种类似于“实验”贿赂的办法,也必然搞得满朝文武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由此看来隋文帝的时代,是中国各个朝代里可谓官员仕途最不保险的朝代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