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关羽之死完全解读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关羽之死完全解读(图)【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一、性格问题不是这里要讨论的
一提到关羽败亡的原因,凡是有基本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立刻想到其性格上的缺陷。正史《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大概是最为权威的评价。,性格问题固然是关、张二人不得善终的重要原因,却并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下。为何?试问,古往今来,有多少伟人没有性格上缺陷或问题?这些缺陷或问题虽然对他们的事业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当中却仍然有成有败、有赢有输,这又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历史不完全是,或者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是由个人的品质所决定的。不然,关羽之前、关羽之后都有着各种各样在才能和性格上与其有着很大出入的人,而他们,包括关羽的结局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那么何以能将关羽的失败完全归于其性格上的缺陷呢?所以我们逻辑的第一步是“破”,破掉以“唯性格论”来解释这桩三国疑案的说法。
,如果关羽本人没有那么高调的话可能确实不会出问题,但这种假设是没意义的。如果关羽没有关羽的优点和缺点,那他还是关羽吗?史载关公少时就因杀人亡命天涯,这样的人想低调似乎也不大可能。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优秀素质或不优秀素质,这样是不合理的。
那么,除去性格原因,我们还要深入发掘,在关羽所处的那个历史环境下,究竟还有些什么,是导致其身首异处的原因。
二、史书采用
既然将挡在我们理性面前的最大障碍搬除了,那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史实,将关羽败亡的相关文字记载搬出以进行更深入推敲。
在这之前,我们还要对已有的史书记载进行一次筛选。不得不说,若非《三国演义》等民间文学作品和戏剧等的作用,三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实在不敢恭维。也多亏这点,所以使得我们现在能采用的三国史料并不繁多。
说正史。官修正史中记载三国史实的书本有两本,其一是西晋陈寿所编《三国志》,其二是南朝宋的范晔等人编的《后汉书》。就作者所处年代而言,陈寿出生于公元233年关羽所效忠的蜀汉政权,距关羽之死的公元219年,仅隔4年左右。相比之下范晔则出生于公元398年,时隔180年之久,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陈寿本人在世时便能接触到许多见证关羽死亡的当事人等。不过尽管如此,范晔在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有包括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以及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纪》、袁宏的《后汉纪》等问世,而范晔的《后汉书》正是在这些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所以光以集大成者的范晔出生的时间来评价其史书的可靠价值也是不对的。
除,陈寿、范晔二人均以为人正直而著称,所以一个敢讲真话、敢写真事的史官要好过一万个吹嘘拍马、阿谀奉承的御用文人的,所以我们大致可以确定,除非陈、范二人引用的史实有问题,否则他们会粉饰篡改文字的行为大致是可以否定的。
记载三国历史的书籍其实有很多在三国当时便已流行,幸得有前人栽树,我们能够得到一张比较完整的《三国志》引用史书列表,由于数量庞大(209本),所以全言在这里就暂不一一列出,转而放后面附录,请大家在本文后再选择性阅读。
值得指出的两个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裴松之注是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对《三国志》进行的大规模批注,其中引用了大量相关书籍,码字方面超过了陈寿文字的数倍。可能是没有稿费等原因(玩笑,风格问题),所以陈寿写书比较简约,貌似可说可不说的都没说,所以幸而有裴松之为之做注,所以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许多三国重要事情,比如屯田制等,陈寿三言两语便略过,而裴松之则详细的记载了三国时期采取屯田制的起因、屯田制的方法和屯田制的影响等——诸如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后人读《三国志》,无不将裴注与原文合为一体进行编读,这在二十四史中也是比较另类的。综合而言,裴松之的文字可靠性是很高的,而惜字如金的陈寿的文字则显得更为可靠。
再来说《资治通鉴》。介绍就不必了。理论上《资治通鉴》的资料几乎与正史相同,只是司马光及其弟子在编纂过程中将纪传体的史书整合为了编年体而已。但尽管如此,我们在读《资治通鉴》时仍会发现它其中的内容与正史中有一定出入。鉴于此,有一开始读了《资治通鉴》而没读正史的童鞋(比如很久前的我)就要注意不要以为史料搞错了哦。
,本次历史揭密的引用资料主要在《三国志》及陈寿、裴松之采纳的史书资料,是《后汉书》,是被陈、裴二人引用的史书的其他部分,是其它。,鉴于《后汉书》里面有关三国历史的记载并不多,以及陈、裴二人引用史书中的其它部分其实大很多都失传了,所以我们的资料来源还是从《三国志》中的六十五卷文字中选取。
虽然说完了还是回到大家所想象的《三国志》中,但这个过程却是不可缺少的,不然我们谈论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徒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