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汉昭帝时有名的辩论:盐铁之议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西汉昭帝时有名的辩论盐铁之议【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事件概述
中国西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下诏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询问民间 疾苦所在。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他们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
在盐铁会议上,双方辩论的主要内容有①民间疾苦的原因。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的根源在于国家经营盐铁等经济事业,提出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桑弘羊反对这一主张,坚持推行盐铁官营等事业。②对匈奴的政策。贤良文学主张偃兵休士,厚币和亲。桑弘羊则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保证汉王朝的安全。③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的理论思想。贤良文学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桑弘羊反对德治,主张法治。认为有了严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谨慎,奸邪自然止息。,这次会议上的辩论还涉及农业的基本政策,对社会现状的估计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等问题。西汉桓宽编撰的《盐铁论》详细记载了盐铁之议的情况。
历史背景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禁山泽之原”,进一步强化食盐官营,改民产为官府强制奴隶们从事生产,其盐利收入,比之前高“20倍”。汉初,为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朝庭一度推 行“驰山泽之禁”,食盐自由开采、运销。,权贵、豪强和富商大贾们,却乘机“擅障山泽”,役使成百上千的奴僮和逃亡农民从事煮盐而获大利。其中,吴王刘濞以此起家,割据一方,成为“七国之乱”的魁首。
汉武帝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
汉武帝中期,长年战争,军费开支浩繁,又天灾频仍,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富商大贾“冶铁、煮盐”财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鉴于此,汉武帝重禁山泽,任命“大煮盐”东郭咸阳,大冶铁业主孔仅为大农丞,实施盐铁官营。元封元年(前110)年,治栗都府,兼领大农的桑弘羊针对食盐官营实施不力,“各吏争市,盐价腾贵,私贩乘机牟利,官盐滞销,盐利收入,几不敷其费用” 的弊端,“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又置均榆、(负责转运)、盐铁官”,一大批大司农属下的盐官,分管各个郡国,大力实施“平均配运、调节盐价”的平准(平抑物价)法,由官府管理山海资源,提供煮盐场地和生产工具,召募百姓自备生产费用制盐,然后由官府收购、运输、销售。
汉武帝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这虽然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的负担愈来愈重。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等,也直接贻害农民,加剧了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致使农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频繁。
而且依靠盐铁官营等政策所聚敛的财货,无法维持战争的长期消耗。,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另一方面,经过汉王朝的连年出击,匈奴力量大为削弱,边患有所缓和。这些客观情况,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征和四年(前)武帝在诏令中指出,此后务在禁绝苛暴,不得擅兴赋役,应致力农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汉武帝的食盐官营,一是经济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政治上贯彻了“重本抑末”的统治方针,对于稳定汉王朝的统治是必要的。在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事件经过
武帝死后,继位的昭帝年幼,大权掌握在霍光手里。为了保证“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下诏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所在。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他们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辩论。于始元六年(前81)二月,霍光以昭弟的名义下诏,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各郡国推举的贤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有功名但不一定有官职)、文学(统称读书人)60余人,齐集长安,就盐铁官营政策及民间疾苦,与桑弘羊等官员进行辩论。贤良、文学尊奉儒家学说,矛头直指汉武帝,众口嚣嚣曰“昔文帝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今郡国有盐、铁、酒榷(专营)、均输,与民争利……”,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以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