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梁元帝萧绎的变异人格:梁元帝为何要焚书
奇事网导读梁元帝萧绎(508-554),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552年11月在江陵即皇帝位,在位仅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被俘遇害……
梁元帝萧绎(508-554),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552年11月在江陵即皇帝位,在位仅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被俘遇害。
在中华文化史上,有几位著名的父子文人,前有三国时的“三曹”,后有北宋的“三苏”;南朝时的梁氏父子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是梁武帝萧衍与他的三个儿子——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与梁元帝萧绎,而萧绎又是“四萧”中的佼佼者,其文学成就堪称翘楚。据《梁书·元帝本纪》记述“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其生平著述多达20种,共400多卷。最重要的著述是《金楼子》,《隋书·经籍志》录有十卷,后存六卷入《四库全书》子部。现代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他的《采莲赋》描述江南采莲的情事。在历史上,他向来就有“才子皇帝”之称。
他喜欢藏书,更是痴迷读书。他经常让左右侍从读书给他听,而且“昼夜不绝”,即使熟睡,但若有读错或故意欺骗,他总是立刻惊醒。在江陵的时候,借抄私家藏书一直不辍;平定侯景之乱后,收取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七万多卷,到他在江陵即位的时候,其藏书已达十四万卷。
但就是在江陵城破之夜,他命令高善宝一把火烧掉这些非常不容易辑录聚集的十四万卷古今图书,从而造成自秦始皇焚书以来最大的一次文化史上的浩劫。当有人问他为何焚书,他回答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胡三省感叹“帝之亡国,故不由读书也”,清人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直言梁元帝是自取灭亡,并且强调“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
萧绎在其父萧衍驾崩之后,人性中的残忍又暴露无遗。
曾经担任过湘东王长史的刘之遴,在萧衍驾崩之后“剃发僧服”逃出建康要回归江陵,而萧绎一向就妒忌他的才华,于是在549年6月刘之遴到达夏口的时候,他派人秘密地“送药杀之”,但为了遮人耳目,他亲自为刘之遴作墓志铭,并且赠送刘家很多财物用来风光地办丧事。
549年7月,他怀疑竟陵太守王僧辩坐等观望,就随手用刀砍杀,结果砍中王僧辩的左大腿,“闷绝,久之方苏,即送狱”,直到王僧辩的母亲“徒行流涕入谢,自陈无训”,他才消了怒火,赐以良药,王僧辩才“得不死”。而后来王僧辩还替他立下汗马之劳。
平定侯景之乱,已是阶下囚但却是侯景之乱最大的谋划人王伟在监狱中给萧绎写了“五百言诗”,萧绎读着王伟的诗特别爱惜他的才华,就忘了王伟是他萧绎杀父亡国的罪人而想赦免他。有人就告诉萧绎,王伟的讨伐檄文也写得特别好,当他看到檄文中“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其意是湘东王只有一只眼睛,还想着普天下的百姓归附他吗!)的时候,便从心底升起一股强烈的怒火,他就让人将王伟的舌头钉在柱子上,然后剖开他的肚子,又一片肉一片肉地碎割直至王伟死亡。
553年7月,他一道密旨让樊猛杀掉八弟武陵王萧纪,赐萧纪后人姓氏为饕餮氏(意为贪财贪食),并且将他的两个侄子萧圆照与萧圆正活活饿死在监狱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为“至啮臂啖之,十三日而死,远近闻而悲之”,饿到啃咬自己的手臂,整整十三天而死!他又杀了他的不少兄弟子侄。萧绎残忍也可见一斑了!
我们在读有关萧绎的历史记载时,无法理解他的为人与治学。
读书应该明智,读圣贤书更应懂得亲情的重要与治国安邦的原则。但藏书那么多、读书那么多、援笔立就的萧绎却显示出政治上的昏庸甚至弱智、伦理上毒狠异常的人格分裂。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读书与行事如此分离?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他读书未能怀有济世的伟大理想。王夫之感慨为“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其意是萧绎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向人夸示自己读书读得多。我们在读唐宋八大家的文字时,明显感觉到那些读书人有一种积极出仕的人生奋斗理想,他们确实在强调“文以载道”的文字及其在宦途中的积极用世;也只是在自己遭受打击或贬谪之时才生发出一些“独善其身”的感慨。就萧绎本人而言,即位前担任一方诸侯的时候,还是有些作为的,他15岁到19岁担任丹阳尹期间,与三五好友诗歌唱和,并积极推动文学改革,为政上有“良政之名”,当地百姓还给他立“善政碑”,由大才子裴子野撰文;但一旦登上权力的峰巅便任意杀戮,遇上战事也不会识鉴并重用贤能之人了。
其二,他只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未能行万里路,去采民风察民情,体验黎民稼穑之苦,最起码经历一些旅途之艰险和劳苦,尝试一些苦的滋味。他只会在其哥哥萧纲的倡导下,做个文坛副领袖创作些与百姓无关联的宫体诗甚至艳体诗。他只知这十四万卷书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旦城破自己不再能拥有的时候,便肆无忌惮地让人绝情地焚毁殆尽。
其三,可能与他的生理缺陷有关,他从小就失去一只眼睛,而且还多少受到了不少人的奚落和暗讽。他的正妃就是历史上闻名的所谓“徐娘半老”的徐氏,这位徐妃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被写成一个“丑而妒,又多失行”的女人,而且还乐意给贵为湘东王的萧绎戴绿帽子。萧绎也是三年“一至其室”,每当徐妃闻知萧绎要来,便以“半面妆”等待萧绎,所谓“半面妆”就是因为萧绎瞎了一只眼而徐妃只化好半面脸的妆,萧绎只能愤怒而出,但就是这样,徐妃还是与萧绎生有一子一女,但很可惜,其子萧方等却因为其母的原因得不到萧绎的欢心,甚至被萧绎故意安排去讨伐骁勇善战的河东王萧誉,而在意料之中的战败中淹死。这些遭遇应该给萧绎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使得他多疑懦弱,遇事不果断;而真正大权在握便无情地肆意杀戮了。甚至西魏大军围城的时候,还要让人棒杀那些在监狱中的几千死囚犯。
其四,萧绎不仁,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据《金楼子》自述,萧绎非常喜欢写诗作文,他的母亲对他说“夫政也者,生民之本也。尔其勖之!”希望他作为王侯要重视学习为政之道,而不是急于诗赋著述。年轻时的他还能想到他母亲的谆谆教诲,年长后便沉浸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而忘却这些良言了。韩愈在《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心中充溢爱心并能施爱于人才能称为“仁”,而萧绎“舍侯景之大仇,而亟戕其骨肉”,这都是他心中据有不仁之情,难怪王夫之感慨“不仁者,未有能保其地利者也”。儒家向来提倡并践行仁爱精神,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萧绎连家人都不爱,就不能指望他去爱天下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