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当年在沪上有多少座上食客
12人历史趣闻“杜月笙当年在沪上有多少座上食客”,下面是12人猎奇探索奇事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与大家分享!
1929年,杜月笙在上海滩上站稳脚跟之后,便不惜本钱请来一代朴学大师章太炎亲笔为他自己改名字和修订家谱,接着便于1931年在故乡浦东高桥落成了他的杜氏祠堂。学术泰斗和一代巨枭,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走得如此之近,想必是杜月笙可能对章太炎下了大功夫,使得杜月笙终于得到了章太炎的倾情敬重,并由此建立起了“平生风义兼师友”的甚笃交情。
除了结交章太炎之外,杜月笙当年在沪上的座上食客还有许多人。从学者章士钊、名士杨度,到诗人杨千里、才子杨云史等,都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有了这样一批文化名人朋友环绕杜月笙的左右,人们自然是要把杜月笙这个海上一代巨枭另眼看待了。
据说,当年在上海滩上,有很多文化人以拜师杜月笙为荣耀,作家、戏剧家、诗人、教授、学者,等等,均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纷纷投拜在杜月笙的旗下。按当时沪上帮会的规矩,拜“老头子”必须开香堂,呈上写明三代简历的门生帖子,并行三磕头礼;于是杜月笙改革礼仪“老头子”改称“老夫子”,“门徒”改称“学生子”,开香堂改为点香烛,三代简历帖改为“永遵训诲”一句话,三磕头改为三鞠躬。这为文化人投入杜门大行方便。经过和文化界的接触交往,杜月笙对文化人的心理已是十分了解,和“风雅”沟通起来也已非常得心应手。
章太炎晚年定居苏州治学,以语言学家、哲学家名满天下,但经济并不宽裕。其时章太炎的一个侄子在上海法租界和一个很有背景的人起了房产纠纷,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名气再大也干预不了法租界的事,无奈之下章老先生只好卖把老脸,写信给上海头面人物杜月笙,请求帮忙。杜月笙接信大喜,立即麻利地调动关系为章侄排难解纷,取得两边都满意的效果,然后亲自到苏州章太炎处“汇报”处理经过和结果。两人在章太炎书房相谈甚欢,临走杜月笙还悄悄将一张两千银元的银庄庄票压在茶杯下,不动声色地向章太炎送了一份厚礼。章太炎的感佩可想而知。此后杜月笙还每月接济章太炎的生活,使得杜月笙在章太炎的心里就真的有了地位。
杜月笙向来喜欢结交新闻界人士,而且非常舍得花钱,对投入他门下的记者、编辑,不仅不收取他们的孝敬钱,反而每月予以优厚津贴。据说,那些接受津贴者如将此款存入银行,一年下来就可买一辆汽车。
翻看当年的上海滩旧报纸,人们也很难见到有说杜月笙坏话的文章。相传上海《新闻报》资深编辑唐某在某一日见一头条新闻稿,内容是大胆揭露杜月笙有不法行为的,他立即抽走稿件,阻止了见报发表。,如果其他社会名流有不光彩事要见报,他们知道杜月笙在新闻界的能耐,便求到杜月笙处请求遮掩,遂愿后必然对杜月笙感恩戴德,更加俯首帖耳。
上海一位著名大律师秦某一次在杜月笙开办的赌场“消费”,因手气欠佳,结果连输掉四千大洋。当秦某悻悻离开时恰好被杜月笙看见,杜月笙在问清秦某身份后,立即将那四千大洋托人如数奉还,并传话体贴地说“当律师的靠摇笔杆、用心血、费口舌为生,没有多少钱好赚,我杜某不能赢他的钱。”秦某自然十分感激,从此他经常到杜处询问是否有事需要“帮忙”,后成为杜月笙的一个忠实法律顾问。
杜月笙发迹后的确与文化界过从甚密,并积极赞助文化事业发展,还留下了不少掌故乃至佳话,比如优待其门徒中的记者、编辑,资助学者、诗人和名士,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培养子女向学向善,都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