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年不锈:越王勾践剑【图说】
奇事网网摘要网站奇事网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千年不锈越王勾践剑【图说】”资料整理发布相关内容!
越 王 勾 践 剑
春秋晚期,长55.7cm 宽4.6cm
湖北省博物馆藏,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公元前494年,在吴越两国大展中,越军大败,越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忍辱负重二十年后,勾践回到越国,重整旗鼓,用了9年时间灭掉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一名霸王。这把剑就是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
是怎么发现的 ?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发现了这把沾满泥土的长剑。据在场考古工作者回忆,一名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
此剑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钺王鸠浅 自乍用鐱”。古文字专家唐兰认为,“鸠浅”这两个字是“勾践”的通假字,并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这说明此剑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即越王勾践亲自督造(制作)并自己使用的剑。
不过令人难以理解的是
越王宝剑为何在楚地出土?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
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千年宝剑为何仍锋利无比?
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1977年12月,专家们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
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到如今 ……
如今,越王勾践剑静静地躺在湖北省博物馆的陈列柜中,而旁边就是曾与他相爱相杀的“好基友”吴王夫差之矛。在这种平静中,不知是否有人知道两千多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吴王夫差矛,全长29.5cm,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 自作用鈼”。198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距出土越王勾践剑址仅两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吴王夫差矛又是怎么跑到楚地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