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印证玛雅人生命循环观念【图说】
奇事网网摘要网站奇事网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印证玛雅人生命循环观念【图说】”资料整理发布相关内容!
新出土雕刻
反映玛雅人的冥界想象
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自2015年8月开始,考古人员对编号为8N-11的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贵族庭院进行了发掘。至2015年12月,完成了对最高大的北侧中心建筑的发掘,发现了一些重要雕刻和丰富遗物,确认其为举行仪式活动的重要建筑。2016年1月,考古人员对北侧东、西两边建筑进行了清理,发现了一些精致陶器和黑曜石器等遗物。2016年4月,考古人员开始对北侧中心建筑进行清理,并开始了对西侧北部建筑的正式发掘。
由已经清理出的遗迹来看,西侧北部建筑长约7.3米、宽约4.8米,残存的墙体高约1米。在发掘过程中,不断有精美雕刻出土,包括与中国龙首酷似的羽蛇神头像、玉米神头像、象征太阳的十字花图案(玛雅语为kin)、抽象的蜈蚣头部图案,还有鸟爪、水滴、海贝图案等。玛雅人认为西方代表冥界,冥界的出入口是一片汪洋。经过初步复原和分析,学者认为,该建筑的雕刻均与冥界景象以及玉米神和太阳神死后沉入冥界又重生的神话相关。
羽蛇神是出没于冥界汪洋上的守护神,海贝、海螺和水滴也是表现水世界的常用标志物。提奥提华坎遗址中著名的羽蛇神金字塔,象征着混沌初开时耸立于天地之间的圣山和周围的水世界,其外表雕刻有波浪般起伏的羽蛇身体和凸出的圆雕羽蛇神头像,也点缀着海螺和水滴。蜈蚣能够出入土中,头尾相似、如有双头,足如弯刀,在玛雅神话中是沟通冥界和人间的使者。科潘石雕像中的国王多双手平端双头蜈蚣形状的权杖,获得重生的祖先神从蜈蚣张开的嘴中探出头来。在玛雅人的观念中,万物均经历由生到死,进入冥界,再获得重生的循环。玉米由生长到收割,再到将种子埋入土中,如同进入冥界,种子发芽重获新生是这样的循环;太阳东升西落,经过地下冥界再从东方冉冉升起也是这样的循环。太阳和玉米的正常生命循环是关乎万物生长和玛雅人生存的最重要的循环,自然成为玛雅仪式活动祈祷的主题,也是玛雅神话和雕刻的中心内容之一。
与早期出土雕刻形成呼应
在沙盘中的初步修复表明,西侧北部建筑面向中心广场正面墙的上部,有三组相同的雕刻羽蛇神首的神鸟,双腿微曲,展开双翅,腹部有一尊玉米神头像。这应该表现的是神鸟奋力飞升,协助玉米神脱离冥界,重获新生的场景。蛇首怒目圆睁、鼻翼高耸、鬃鬣飘动、翻唇露齿,形象威武生动。玉米神则双目低垂、嘴唇微张,神情肃穆。鸟腿和鸟爪均粗壮有力。鸟翅很独特,为剖开的菊花贝形状,可能是为了着力表现鸟的神异和其与冥界的关系。哈佛大学碧波地博物馆的早年发掘中,在王宫区发现过类似的羽蛇神头像,但难以复原其所属的雕刻组合。此次考古人员发现的雕像在精美程度上丝毫不逊色于王宫区的作品,足见该贵族家庭地位之高。
在建筑正面墙体门的两侧位置,各发现一组长方形浅浮雕雕刻,其中北侧的基本在原位,保存较为完整。图案主体为玉米神的侧面像,有复杂的耳饰,冠饰为简化的羽蛇神首。头像前后两侧均有抽象的海螺图案,上部有水生植物形状的Aja(玛雅语,意为主人、国王)符号。图案整体表现的应是玉米神深入冥界等待重生的意象。
十字太阳花图案散落在建筑前侧,其原始位置现在还不明确。这也是王室建筑上的常见图案。在著名的科潘第16王王宫区的第29号建筑上就曾出现过。蜈蚣头雕刻有两件,均发现在建筑北墙的倒塌堆积中,出土的还有水滴雕刻。学者推测北墙雕刻的主题是包含双头蜈蚣形象的冥界景象。建筑后侧的倒塌堆积中,已经发现2件羽蛇神头像,与正面的头像极为相似,目前发掘正在进行中。
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掘了此贵族院落的东侧建筑,同样出土大量精美雕刻。东侧南部建筑上有头戴水莲花装饰的青年玉米神形象,中部主建筑上有佩戴武士装束的太阳神头像。这些雕刻表现的应是重生后的玉米神和太阳神朝气蓬勃、威武雄壮的形象,与我们发现的冥界形象正好对应。新的发现极大深化了我们对整个建筑雕刻主题的理解。
8N-11庭院演变
体现科潘兴衰史
对北侧建筑的清理是另一项重要工作。在玛雅人的观念里,建筑同样有由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环。,玛雅人经常会拆毁旧建筑(等同于令其死亡),再在其遗址上建造新建筑(等同于旧建筑的重生)。大型玛雅建筑往往呈现“俄罗斯套娃”的结构,晚期建筑的外壳下有层叠覆盖的多个时期的早期建筑。根据墨西哥考古学家1982年在此庭院做的小规模试掘,我们确知北侧建筑下存在早期建筑,并采取玛雅考古中行之有效的打隧道的办法,穿透表面的晚期建筑,探索早期建筑的形制。目前已经开掘了17条隧道,基本确认在地表现存北侧建筑的下面,有两个时期的早期建筑。
最早的第一期建筑为东、西并立的两个高台建筑,台基各长约7米、宽约5米,南侧有台阶,台基上的建筑面向南方。随后的第二期居住者破坏了第一期建筑台基顶部的房屋,并将部分台基拆毁,安置了至少一座墓葬。随后,填充土石,将两个台基连接成一个东西走向、长约20米的长条形台基,在台基的中间和东、西两侧建设了三个建筑,开创了一个台基三座殿堂的模式。,第三期居住者拆毁了第二期建筑台基顶部中间的正殿,将东西侧殿分别向两侧移动了约1米,在中部建造了更高大、有13组交叉火炬图案装饰的台基,并在其上建造了重生的主殿。
令人关注的是,第三期居住者在拆毁第二期中心建筑后,建造了一个临时性建筑。该建筑有8根方形立柱,南面和北面各4根。柱子用粗略加工和未加工的石块堆砌而成,高度有1米左右,明显不是永久性建筑的承重柱。这一柱廊式的临时建筑之所以引起学者的重视,是因为在科潘第12王卡克乌提(K’ahk Uti’ Witz’ K’aiil)的墓葬之上,也有一个柱廊建筑,不过规模更大,前后各8根立柱。卡克乌提是科潘在位时间最长、也最长寿的国王,统治科潘67年(628—695年),享年91岁,被称作“五卡吞之王”(卡吞K’atun是玛雅长历法中的时间单位,每个卡吞大约相当于20年)。他也是带领科潘走向强盛的君王,在位期间科潘盛极一时,控制着基里瓜(Quirigua)等属国和玛雅世界最重要的玉料资源。第12王墓葬是科潘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出土有第1王至第12王塑像的陶制焚香器盖和玉器、黑曜石器等精美随葬品。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发现的临时性柱廊建筑下,可能也存在墓葬。目前,对墓葬的确认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些重要发现使我们对整个贵族庭院的发展演变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上面提到的第二期居住者破坏第一期建筑台基后埋下的墓葬尚未清理,但在墓外已经发现2件随葬陶器,时代为后古典时代(后古典时代(Late Classic)的时间约为600—900年)的早期,即在科潘第11王时期,这一建筑群已经存在。第二期建筑的时代大致相当于第12王时期,第三期建筑则应在第12王之后建成,很可能一直延续到第16王时期(763—810年)。此组建筑的发展演变,应与科潘王国的兴衰密切相关。科潘第13王(695—738年)前期,王国继续发展,成为玛雅世界四大城邦之一。但其统治后期,属国基里瓜在玛雅另一个强大城邦卡拉克木(Calakmul)的怂恿下,与科潘形成敌对关系,并在一次决定性的战斗中,杀死了科潘第13王,造成科潘王国的极大震动。科潘第14王至第16王均采取各种措施极力促进王国盛世的重现,措施之一就是给贵族们更高的待遇,以获得他们的有力支持。很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号为8N-11的贵族庭院的主人才能够大规模重建主体建筑,模仿王室的建筑规制,并获得特许使用王族的雕刻形象。
相信进一步的发掘会为我们的上述推断提供更丰富的证据,让我们能够更精细地描绘科潘王国发展演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