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吴王夫差剑:剑中极品(图)【图文】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吴王夫差剑剑中极品(图)【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苏州博物馆宣布,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2014年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该馆公开展示。据了解,其中31件为“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慷慨捐赠,27件吴国兵器精品则为友情出让,其中一柄被称为 “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青铜剑。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吴国最强大的时期在春秋晚期,曾经短时期称霸中原,而吴王夫差正是吴国最强大时期的国君。春秋战国时期是征战频繁的年代,军事的需要推动了兵器铸造的发展。吴国和越国的地势都不适合车战,步兵较多,剑这种短兵器的使用量很大,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地区,有很多被世人称羡的名剑,各诸侯国也以得到吴越的宝剑为荣。这个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目前出土和著录的“吴王夫差”青铜剑有9把,其形制和铭文大体相同。
其一出土于湖北襄阳蔡坡12号墓中,剑首残缺,剑柄为圆筒形,剑锋锷已腐蚀.残长37厘米、宽3.5厘米,配有漆木鞘,剑身铸有篆书阴文二行10字“攻玫(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出土时剑在鞘内。
其二出土于河南辉县东南的战国墓区,剑身宽5厘米,全长59.1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铸有篆书阴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两剑刻字的内容相似。目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此剑通长58.3厘米,铜质精良,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线界划分明,制作极工。近格处有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剑格饰兽面纹,以绿松石镶嵌。圆茎,有双箍。剑首端面以极窄而深峻的同心圆纹为饰。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剑相高贵,为迄今所见夫差剑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领袖群伦的剑中极品。
由于这柄剑品相好,与其保存环境有关,只有在北方干燥地区才有可能做到。三位专家一致推测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在山西出土。当时,吴国正与晋国交战,无奈此战告败,剑自然成为了战利品而流落他乡。后不知何故流至香港。据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称,1991年在香江古肆中还曾见过此剑。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1995年8月,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40周年,特邀王氏夫妇举办了“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
王氏夫妇每年要来苏州一次,所以和苏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据苏博馆长助理程义介绍,“我们知道王氏藏有吴王夫差剑,一直有心征集,但直到2012年,他们才提出愿意将其藏品出让。”有多家博物馆想出资征集吴王夫差剑,出价比4250万高,最终他俩还是决定让它入藏苏博。他们觉得苏州才是这些宝贝最好的去处。”终于荣归故里,并且是已知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柄吴王夫差剑,其意义非凡。
“有了吴王夫差剑这件藏品,我们的展览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点睛之笔。”程义称,这件藏品足以“镇馆”。
吴越争霸人尽皆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灭吴的历史,耳熟能详。吴国灭亡后,苏州的历史就变得扑朔迷离,尤其是普通民众更是不明就里。这批文物就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历史研究素材。
这次征集的兵器中有多种工艺,如鎏金、错金、镶嵌、暗格纹等,都是研究金属加工工艺的重要材料。在直径4厘米的剑首上铸有10圈同心圆纹,圆圈的底部有的还饰有短线纹等地纹,同心圆壁非常薄,即使现代铸造技术都很难完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完成的,这是科技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就目前所发现的吴越文字材料来看,吴越文字有鸟虫书和常体两种风格。鸟虫书接近楚系文字,但常体是否是楚系文字尚有疑问。吴越西接荆楚,北连齐鲁,远交秦晋,所以其文字可借鉴的范本很多。这次征集的一些有铭兵器中既有鸟虫书,也有常体,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吴越文字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