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兵马俑考古发现“接骨木”真相揭秘(图)
奇事网文章要介绍“兵马俑考古发现“接骨木”真相(图)【图文】”,内容是奇事网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兵马俑一号坑发掘以来,每一次发现都给世界带来惊奇
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创下了如此丰功伟绩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他死后却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惊天谜团。
有人说,假如没有那几个挖井的农民就不会发现震惊世界的兵马俑。,真正让秦兵马俑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却是那些在尘与土之间,用耐心与细致的磨砺,一点点发掘,拼合历史的秦陵考古者。在2009-2011年期间,考古专家许卫红亲历了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近日,她所著的《说说秦俑那些事》一书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4月23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曾担任秦兵马俑考古发掘领队的女考古队长许卫红,独家披露了兵马俑考古发掘背后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1 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最爱
记者秦始皇陵地下文物与遗址往往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1974年3月,随着兵马俑的发现,考古工作者进驻秦始皇陵展开科学发掘工作,一大批重要的陵园遗迹得到发现。秦兵马俑也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那么,它是秦陵最大的陪葬坑吗?
许卫红兵马俑尽管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却不是秦始皇当时的最爱。最爱的东西,要尽量安排在近身处,如地宫之内各层台阶上的各类陪葬坑。
秦陵地宫中有许多宝贝,奇器珍怪“藏满”了。丽山园内,更是“满藏”了。藏,埋起来的意思。目前发现的陪葬坑近180座,按由内而外排座,有四层次地宫之内各层台阶上、封土内及地宫外封土下、内城之间、陵园之外。四个层次反映了陪葬坑与秦始皇的亲疏远近关系,兵马俑坑属于陵园外最外层的埋藏,离主人有约1695米,距离陵园的外城墙1225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园全局中,兵马俑陪葬坑不是老大。
记者乐府是皇家庆典和祭祀时管音乐的官署,无论是庆典还是祭祀,饮酒与奏乐往往一起进行。而秦始皇陵礼仪性建筑遗址中的最重要宝器,首推乐府钟。
许卫红这件意外得到、转而又从博物馆展柜中不翼而飞、再从香港藏家手中收回的秦代错金银乐府钟,现为秦始皇陵博物院的顶级藏品。1976年袁仲一先生春节值班,沿陵区散步时无意间看见土崖边有个“指甲盖”大小的绿光,一抠,宝贝。乐府钟通高13厘米,小巧玲珑,工艺精美。钟上不同纹饰相间排列,相互衬托,外形精美。钟体有调音带四条,带上发现锉痕数道,表明当时已经进行了调音。1982年著名音乐家吕骥先生敲响了乐府钟两千年来的第一声,并鉴定它的音调为C调,音质清脆悦耳,音准度也很高。
2 洗土寻宝发现『接骨木』
记者人们把考古叫作“挖土”,可是,你们不仅“挖土”,还“洗土”。
许卫红工作开展以后,我马上联系公安、后勤部门,请求帮忙从一号坑大厅外北环道西端接道水管、垒矮墙。“洗土?”师傅弄不明白我要干吗。“坑里挖出的土,要挑选一些,洗洗,找找秦代的麦粒”。找找秦代的麦粒,是一句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话。寻找秦代植物遗骸,是本次发掘洗土的目的之一,专业名是植物考古浮选,浮选本来是指漂浮选矿,考古研究中为了提取古代植物遗骸,也用浮选。通过浮选,找到遗址中炭化的植物遗骸,研究当时人们种什么庄稼,荒地上长什么草,山上有什么树。依靠这种方法,越来越多的遗址中发现了炭化麦粒,陕西人爱吃面,面条像裤带,各式面食离不开小麦。根据对岐山周原王家嘴地点土样的浮选,农作物除了谷子、黍子、稻、大豆外,就有小麦,时代最晚距今三千多年。陕西境内浮选出的小麦颗粒,目前仅此一例。